列表

()

直覺上告訴我,四十幾歲的他是不是遇見了什麼中年瓶頸?望著一臉愁苦的好友,職業病讓我聯想到了憂鬱症,卻又不敢妄下斷言。

小威繼續娓娓道來,他說,因為想得到答案,他最近一年逢人就問相同的問題,對象包括醫界前輩、同儕,甚至熟識的企業領袖、教授…,只求有人指點迷津。

面對這個難解的習題,有瀕死經驗的蕭醫師跟小威說:「雖然我與死亡曾近在咫尺,也經歷過親人罹癌,但至今還是沒能洞悉人生的意義。」另一位正在辦離婚的醫師則說:「生命要留給自己,另外也要利用時間陪陪父母。」此外還有醫師因為升等受挫,懷疑自己可能根本不適合做醫師,考慮放棄曾經努力過的一切,離開現有的跑道。

另一方面,事業當紅的教授與主任們則說:「工作都做不完了,那來多餘的時間去想這些問題?」

問人得不到答案,虔誠向佛的小威乾脆去問神。透過知名禪寺舉辦的心靈成長課程,小威說,他漸漸領悟到愛與付出才是人生的真諦,至於不安的心靈,則是來自於對未來不確定感的恐懼。

然而,多數人就像小威一樣,雖過了「不惑之年」,人生的風風雨雨,無論是事業或家庭的挫折都已經歷,一切也都已過去,但對於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還是一團迷惑。

一位年過四十仍是單身貴族,但每天都精心打扮,急於抓住青春尾巴的企業女主管對我說:「葉醫師,為什麼我每次看見你都好想哭,你告訴我,九個月憂鬱症應該就會好,現在都已經過了兩年了,我到底為什麼還沒好?」

這位女主管只想靠藥物趕走憂鬱的想法,讓我想到另一個,唯一的人生目標只有藉由不斷四處提告,達到所謂伸張個人權益的憂鬱症病患。雖然最後他如願拿到雇主賠償金、多項政府補助,病情卻始終不見好轉,甚至仍須長年住院。

顏太太抱著一歲的女兒,臉上泛出淡淡的憂鬱,她說:「從沒有覺得真正快樂過,現在開始要為自己活,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先生眼中的女強人,其實像風一樣,總是令人抓不住她的動向,顏先生繼續說著:家中大小事情,控制權都在太太手上,可是她還是開心不起來。問遍了大小可能的壓力源,才發現:小時候的傷痕,讓她吃足了苦頭。她說道:「從小她成績表現一直很優異,每次成績單拿回家,癡心地想從母親的眼神中看到一絲滿足,總是令人失望。」,也曾經嘗試其他方式,讓媽媽開心,但母親的嚴肅表情,經常讓她覺得自己哪裡還不夠好。相較於自己,哥哥卻是表現平平,家中有好的東西,母親總是凡事都第一個想到他,甚至長大後她才發現,小時候全家出外旅遊時,她總是被送到外婆家,因而在相片中缺席。

研究所畢業,找到一份令人稱羨的好工作後,她才漸漸明瞭:過去的辛苦打拼,卻換不到母親公平的對待,令她至今無法釋懷。上班的時候,她是個積極進取的工作狂。下班以後,卻發現自己從來不知道吃飽的感覺,餓壞的她,狼吞虎嚥的景象讓先生也無法相信。她說:「那種空虛的感覺,就好像從嘴巴塞進去的東西永遠填不滿似地,半夜裡爬起來再吃ㄧ頓的情景也常發生」,她說:「噩夢中也常驚醒,滿是恐懼,不知道自己是誰或身在何處」。

非典型躁鬱症會表現在情緒,甚至飲食、睡眠的控制失常,且與過去兒時的創傷經驗有關,患者常不自主地回想過去挫折,甚至有靠購物,吃東西、強調自主與控制權,來填補內心空洞。

母親年紀大了,現在常常會和她談心,但是顏太太還是無法不去擔心,自己給媽媽的錢,會不會又被轉給哥哥。

在安排治療後,顏太太在支持的環境下,逐漸能適切的滿足自己,不必擔心外在別人對他的眼神;對於母親為何如此對待他的背景,也能加以理解。雖然他知道,在母親節買一束花,可能會讓母親又碎碎念,但這次她也是買給自己,希望自己不要再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談起自己的女兒,她說:「風總會過去,這次一定要愛她、疼她,讓她有滿滿溫暖,將來繼續將愛留在下一代。」

從小安排小孩上貴族幼稚園,從小學開始,母親總是細心地打理學習中的大小事情,安排國外遊學、醫學夏令營,參加班上愛心媽媽,帶班上同學讀書會,小孩也是很爭氣地常常拿到書卷獎,甚至出國比賽拿獎。

在同學媽媽的心目中,她是個標準且用心的母親,幸運地擁有一個資優的小孩。先生也很用心的在事業上認真努力,大家羨慕她有個幸福的家庭。

「媽媽,我的東西在哪裡?」小孩帶著質問的語氣讓媽媽不太舒服;「媽媽,晚上吃什麼?」媽媽形容小孩好像在質問佣人似的;「媽媽,我鋼琴要檢定幾級?」什麼事情都必須媽媽決定的不負責態度讓媽媽警覺:「一定是哪裡不對勁!」媽媽回著話說:「你自己決定!」小孩接下來回嘴說:「到底你要我怎樣。」母親一陣胸悶、暈眩,原本心臟有問題的她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媽媽積極投入教育,小孩功課上常拿第一名。媽媽也常提醒功課之外,品德的重要,再加上母親嚴謹的身教:不穿名牌,不用化妝,勤做家事,工作認真。到底問題在哪裡?
母親的周到、奉獻自我,使小孩的便利變得理所當然,無我的媽媽,被小孩的話警醒,無法接受過去十幾年來的無私無我,讓小孩騎到頭上來。

媽媽問我:「到底小孩還有沒有救?」,我說:「先救你比較重要」。回顧這十幾年來對家庭的付出,媽媽說著:「早就忘了自己,過去的同學、朋友都已經不再連絡。」先生忙進忙出,小孩、家裡的事情早就變成她一個人的事情,工作上雖然得心應手,但這早已不是人生的重點,她最在意的事只有一個,就是小孩的品學兼優。

「醫師,你說:我要如何放手?藝人陳凱倫的高中兒子,就是父母覺得安心,放手以後,才會被吸收加入幫派。」不放心的媽媽,讓自己及小孩陷入困境!

母親細述自己這幾年來父母親雙雙去世,看見大江大海1949書中描述父親當年逃難來台辛苦的樣子,想起父親叼著菸,眼望遠方卻什麼也沒有告訴家人的落寞表情,才體會到當年父親的孤獨落寞,母親晚年因為老是覺得父親沒有心在這個家中,悲傷地最後跨出腳步去小學當志工,學土風舞,重新找到自己。這時候,小孩的媽媽突然警覺到:難道我的人生也要如此嗎?

多年隱形的媽媽,開始去學作點心、廚藝,有了醫師的支持,她回顧過去失去的自我,重新要回生活的主控權。雖然,她對小孩放手,但卻不是放棄,而是多用鼓勵與陪伴,包容與等待,取代過去以為教育是必須不斷地找出小孩的缺點,進而太多的鞭策與批評,小孩最終還是第一名,不過,這個第一名是小孩自己的;當然,媽媽也找回了自己,得了她自己的第一名。

美玲多年來忍受著被高跟鞋追打、酒瓶砸頭,還是陪著長期受躁鬱症所苦的她來診,而被陪伴的她,總是習慣身邊有個人,但卻老是欺侮身邊的人,但美玲小姐說:「我告訴自己不要放棄,不管別人怎麼想,我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說:原諒他吧!他很痛苦。」看完診,住院醫師卻問著:「這樣的組合,不是會讓病人的行為變成習慣性,而他的病情也總是好好壞壞。」問我該不該請陪伴的人不要再對病人百般容忍?美玲最終還是離開了佳佳,因為她發現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沼裡,因為感同身受,情緒也隨之起伏,最後自己也一起來掛號,一次次地與醫師討論過程中她所遭遇的一切後。彷彿得到靈感似地,她邁開腳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原來,是一種擔心束縛著她,想起自己小時候不被家人重視的那種感覺,害怕這種感覺又再度發生在現在自己的身上,被需要的感受,讓她困了多年。讓人想起對身旁精神科病患的問題:「該陪,還是不陪她。」

一位難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過去擔任科技公司的老闆,現在卻因發病後,太太不要,家人嫌棄他,但多年來,過去的屬下女士,卻總陪著老闆來診,辛苦的辦理各種補助,協助就醫等手續,我問:「小姐,您這又是何苦?」又見到一對結婚的精神病患,相互作伴,但時有爭吵,也無法提供對方太多經濟上、或正向認知調整的協助,僅僅是作伴,也讓他們的病情逐漸穩定了下來,但我總想:「能陪到什麼時候。」眼前的這對老夫老妻總是互相嫌棄,覺得對方負了我的一生,但每次門診,太太站遠遠的,卻還是陪著憂鬱的老伴一同前來,我想:「這又是什麼宿命。」

這回,佳佳回來了說著:治療的過程,使她逐漸學會也能表達出自己的內心需要,而不僅僅是注意、關心對方,忽略自己,畢竟,路是長遠的,如果只有壓抑自己,長久下來,反而自己受傷,而且對方也會變得愈來愈自我中心,影響康復。她想起小時候,父母親的管教方式,總是認定一切都是自己的錯,長大後讓她吃足苦頭,有時壓抑自己太過頭,有時又為了伸張自己權益,不知不覺傷害了別人。現在她學會了,既要保護對方,也要顧慮自己承受的能力,路,才能走得長久。
這天小如寫了封信給她的醫師說:「醫師,我就是賴定你啦」,因為她說:「我終於知道我不是堅強獨立新時代大女人,而是憂鬱、焦慮又恐慌的小女人。」結論是:病患也總是認定了他的醫師,醫師也只得接招,一路相伴。

找了黑道弟兄來排解小孩闖的禍,爸爸心有不甘的問我:這樣對嗎?媽媽在旁邊一面流淚,一面心疼爸爸的苦痛心情。

還記得那年小孩剛上小學,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就讀昂貴的學校,看著美美的蘇格蘭格子制服,飄飄然、貴族的感覺,讓人覺得花這樣的學費很值得。幾年下來,小孩學英文、騎馬、游泳等各項才藝,加上與同校、同學家長們交流,母親學著法式料理、聽古典音樂及畫畫,父親們一起品酒、打球,這些活動讓爸媽覺得彷彿置身在貴族學苑。

然而好景不常,孩子到了國中,因為面臨課業的壓力而選擇逃避學校,從本來的資優班,轉到中段班。然而父親堅持地告訴自己,我小時功課也不好,現在不也是個成功的企業家,寧可繼續滿足小孩的需求,想不唸書就讓他懶懶的讀,父親則繼續忙他的事業,在旁邊乾著急的媽媽無法作主,只好順著小孩,催眠自己:反正我們小時候沒人管也不就這樣長大了。

上了私立高中以後,沒想到,才過一個年,小孩就開始抽煙、翹課,為了交女友而不願上學,還因為聚眾鬧事而和黑道弟兄扯上關係。

「醫師,我到底是哪理做錯了?」我一面探索著小孩成長過程,一面問著父親,父親說道:「從彰化赤手空拳,一路到台北打拼,希望的就是給小孩好的環境」。「一雙5000元的球鞋,我眼睛不眨一下就會買給他。」,「買給他最新的電玩,我從不手軟。」,「因為我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我希望他都能夠擁有。」「但是,我從不會在意他的功課,但是為什麼到頭來他的行為還是走偏了?」

我問他:「兒子好像沒有看見你打拼的一面。」,他點了點頭,彷彿懂了,貴族般的生活模式久了,忘了自己從何而來,也讓小孩習慣養尊處優的生活,也因為在父親認同貴族生活之下,小孩甚至不需忍受一般小孩最基本課業上的壓力,沒有機會鍛鍊挫折耐受力,行為自然就容易產生自我中心,旁若無人,要什的就有什麼,達不到他的要求就情緒起伏,容易憤怒的情形。

爸爸告訴我:他把汽車換了一台國產車,把豪宅換了一間大廈,我問他怎麼能做到的?他說:「從沒想到辛苦打拼,拿物質滿足小孩,甚至不重視功課,其實是自己小時候沒有足夠好的環境,硬是被父母逼著讀書,彌補自己這種小時候不滿的心態。」「當個貴族,其實是滿足自己的夢」,我附和著:「的確,幸福的感覺,是不必靠貴族的生活才能達成的。」此後,小孩開始會想要瞭解父親工作上的辛苦過程,父親也決定讓小孩休學一年,打工賺錢。竟然,公司分給他的工作服,也是花格子的衣服。然而這次爸爸看著辛苦的兒子,「貴族」的感覺,卻是由心中產生。

文 /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科主任 葉啟斌醫師

小胖是一個電動遊戲大賽的冠軍,卻住進了精神病房,醫師告訴爸媽說:他得的是憂鬱症。爸媽不敢相信才幾個月時間,一向樂觀、忙碌的他,眼神不再銳利,也消瘦了一圈,整個人彷彿失了魂似地,陷入了一種無力感。

父母這才告訴我:小胖從小脾氣就不好,不論玩什麼新買的玩具,很快就失去興趣,家中找不出可以滿足他的東西,父親就從出差到大陸的空檔,買了電動玩具給他,媽媽雖覺得不妥,但從無暇滿足他的需求中,也得到一絲輕鬆。很快地,小胖覺得學習程式設計應該就像打電動玩具一樣,未來學以致用後就可以輕鬆養活自己一輩子,因此丟下了功課,父母拗不過他,只得任由他,的確,小胖也從玩電動中,找到自信與成就感,在一次大賽中得到了冠軍。

好景不常,小胖開始對於電動玩具以外的事務完全不感興趣,不喜歡外出,也因為遊戲中的一些不順心容易不耐煩、生氣。最後常因生活中的小挫折,遷怒別人,最後甚至玩電動也不能滿足他了,情緒的起伏讓旁邊的人吃不消,動不動就不去上學,也讓師長傷透了腦筋。

爸媽焦急的問著:「應不應該讓小胖繼續電玩遊戲?」我只能看著小胖,想著小時候輕忽教養責任的父母,現在看來是嘗到苦果了。對於小孩該不該玩電動玩具,的確每位父母的意見不一樣,我告訴爸媽:「其實當初發覺小胖不能掌握時間,因為玩電玩以致無法做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就應該體認到小胖有控制力的問題,予以協助。」我繼續和父母討論著:「維護小孩的好奇心與興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當小孩開始探索四周的事物時,父母不要急著滿足他們,更不要用過多的刺激來滿足,就像玩過電玩,接受了大量的聲光刺激,已經在腦內產生大量興奮感之後,你要他坐在教室內聆聽枯燥的講課時,他很快就會覺得沒意思,煩躁,甚至有拒學的情形。細心呵護著小孩的求知、向外探索的欲望是需要技巧的。

他們進一步問著:「為什麼別人的小孩打電動不會有這個問題,但小胖就有。」我解釋著:「因為愈是衝動、不耐煩的體質,往往會選擇高刺激的遊戲來滿足自己」。我帶著父親,要他回顧過去小胖曾經感到興趣的經歷,重新帶著他去體驗這些事物,也逐步讓小胖了解到的確自己在控制上出了問題,慢慢配合治療,小胖的情緒漸漸地穩定了,本來已經麻木的心也重新找到了活力,小胖不必再問我這週可以玩多久的電玩,因為他已經掌握了要領,讓自己來做決定,而不是再度被帶著走了。

小明因為一年來不斷眨眼的的動作,被爸爸帶到眼科診所求診,醫師開了抗過敏藥水,點了一個月還沒效,接著又出現甩頭、清喉嚨的動作,帶到耳鼻喉科求診,這才知道,可能是土瑞氏症,因此轉診到醫院治療,但是治療的過程,因為藥物所帶來的不適反應,因此來到兒童心智科。

小明告訴我:「這段時間,同學都把我當成是怪物,因為我總是動個不停,有時在老師上課時會控制不了自己,大叫了起來。」講到傷心處,小明不由自主哭了起來。

爸爸說到剛開始以為小明的不自主動作,是在學校染上不好的習慣,因此常常責怪、打罵,甚至當小明開始有穢語症,也就是會不自主罵髒話的同時,還因此常遭師長處罰。我告訴爸爸:「一半的土瑞症患者到了成人,症狀自然會緩解,因此若是輕微的症狀,不一定需要治療」,但是通常外人看見小明一直咳嗽、眨眼,總是會詢問,甚至會用異樣眼光看待,讓他頗感挫折,因此當不自主動作、發聲等症狀嚴重度加劇,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學習、或是人際關係的時候,才需要治療。反而是土瑞症的合併症如過動症、強迫症等,通常需要立即性的治療,以緩解症狀所帶來的影響。

爸爸告訴醫師:「其實我自己以前也會有眨眼、不自主咳嗽的動作,只是一直不自覺,而且平常容易不耐煩,發脾氣。」好像小明也遺傳到他這個樣子。我接著問道:「是不是平常也會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形?」爸爸回答:「老師說小明常常容易不耐煩、容易粗心。」我告訴爸爸:「一半左右的土瑞症常見合併有過動症。」

小明接受了檢查、令一方面,建立起良好生活習慣,我告訴小明:「減少使用咖啡因的飲料如奶茶及食物,不要熬夜,而要多多運動」,也告訴小明:「學著與自己的身體做朋友。」我要他參加習慣反轉的治療,瞭解自己每次在發作前的徵兆,用其他的行為,來做情緒或身體不快經驗的發洩,小明症狀漸漸好了起來,也比較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告訴我,他們學校本屆畢業典禮,將由他以小提琴表演開場,小明開心地笑著,我也笑了。

小明的父親傷心地告訴我:「小明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卻還是因為做作業拖拖拉拉,漫不經心,甚至違抗教授明令不准再一次翹課的規定,終於還是被退學。」雖然小明從小就有不專心的症狀,事實上小明長大後變成無法持續的坐在座椅上持續的讀書、老是藉故聽電話、上廁所離開座椅;過去小時候的老是遺忘東西,放在學校,沒有帶回家,或帶到學校的這種小事,長大後變得對於自己的事情無法計畫,以至於做事情常常無法做決定,每次總要等到事情不能收拾;爸爸生氣的說:「小明老是想像自己能夠在最後一分鐘,可以神奇的把事情做好。」這種想像自己會變魔術的能力,每次把所有身邊人搞的焦頭爛額,小明爸爸說:「常常感覺他很忙,但,你問他們在忙什麼?常常自己也說不上來,把自己的生活品質弄得一團糟。」

小明終於在遭退學後,願意讓父親帶著他前來門診,我幫他安排了神經心理測驗,做了腦部的檢查後,他終於能夠察覺自己對於外界所給的刺激,情緒及行為反應失調的問題;同時他也瞭解到自己在工作或學習時無法照顧到細節的部份。因此我和小明討論後,決定讓他自己來設計課程,同時邀請父親的加入,而父親也因為加入了治療,才瞭解到自己其實也有衝動控制不佳的問題,才會對於小明的問題行為無法包容,以至於問題及衝突愈演愈烈。小明說:「以前我以為這就是我的個性,別人休想改變我;現在,我才知道我的能力受了控制力不佳的影響,無法達到預期的標準,其實經過治療,是可以輕易做到的」。

小明告訴我:「從小因為注意力問題無法在學業的學習上有所突破,人際關係又因為自己直率的講話及動作而受影響,早已經沒有自信。」國中時期因此大多沉浸在電動玩具,到了高中以後開始嘗試抽煙,因此常被記過。「父母早已經放棄我,甚至我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父親也說道:「本以為長大就會好,沒想到問題愈來愈多。」

我告訴父親:「小明的分心、沒有耐性的問題雖然從小就出現,但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到了成人還是受到症狀的影響。」父親繼續追問這個疾病的病因,我告訴他:「遺傳率大約有七至八成的可能,因此必須考慮體質上的因素。」父親這才恍然大悟,告訴我他不該怪小明自己不好好控制自己。父親很高興雖然錯過了孩童時期的治療期,但是長大以後,成人的過動症治療一樣有幫忙。最後,小明恢復了自信,不只是因為人際關係變好、情緒穩定,而是他瞭解了自己真正的樣子、也接受了自己。

母親急著轉述老師對小范在課堂上的觀察說道:「他總是托著下巴,失神地望著遠方,心不知在哪裡了?」被懷疑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安排進一步會談後才發現:他總是在回想:「前幾天爸媽之間的劇烈衝突,是不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好?」
小范輾轉在小兒科、神經科等看腹痛、頭痛,甚至住了醫院,安排抽血、腦脊髓液檢查均顯示正常後,最後才照會了兒童心智科。少了一份活潑,眼睛直盯著掌上電動玩具,支開媽媽,好不容易小范才說出他的擔心:「我害怕媽媽不會在我身邊了」「連作夢的時候都覺得媽媽生了病,再也好不起來」,原來,媽媽在工作壓力,及無法得到爸爸的支持下,先是得到躁鬱、跟著又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整個人變了個樣。偏偏,爸爸又是個性急的人,不顧已經生病、無法好好控制情緒的媽媽,過了個年,兩人終日為了生活細節吵架。

過完年剛開學,小范就訴說頭痛,無法起床上學,請了幾天假,再去上學,整個人就像是卸了氣的皮球,提不起精神,問他怎麼了?也總是答不上來,這時,老師才追問家中最近是否發生事故,小范才說到:母親與父親再度爭吵後,又告訴他:「希望小范自己趕快能夠獨立。」想到必須獨自一人,這下壓著小范他喘不過氣來,因為過度換氣而被送到急診室。

安排了家族治療,讓父母雙方緊張的情緒,逐漸能夠和緩,小范也服用了低劑量的抗鬱劑,病情逐漸好轉。但父母終究還是因為互相瞭解彼此不適合而離了婚。小范在這過程中,也受盡折磨,一路情緒波折、拒學、憂鬱復發。最後,小范經官司訴訟後,判定和母親一起生活。小范隨著長大後心智逐漸成熟,我們也讓他了解到當時父、母親的為難,順道教導他學習如何處理壓力、溝通技巧。

看著眼前被轉介來門診的又一個憂鬱少年,帶小孩來診的父母親總是談到學校、功課、老師,卻很少談談自己,等到醫師問來,才猛然警覺:本來是自己的工作要求,變成要求子女的課業,本來是夫妻之間應該要溝通的生活步調,卻埋怨家庭生活因為小孩變了調,或是兩人的管教態度不同,這一些細節,等到進了死胡同,才知道生活其實可以輕鬆點,畢竟,給自己有個空間,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我們的孩子,才能有健康、快樂的環境成長。

在美國留學的葳葳說:和中國男友分手後,她再也掩不住長久以來獨自一人流浪在外內心的空洞、寂寞。大哭了幾天,為了克服憂傷,她開始瘋狂外出購物、唱歌、深夜不歸......,被診斷為躁鬱症之後,想著當初一路的辛苦,又哭著訴說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最近的耶誕假期,總是有許多的留學生候鳥返回台灣,遠從加拿大、美國、紐澳等知名學府回國,卻是來門診求治心靈的創傷。
一位企業家父親訴說著:這幾年來往返國內外,忙著卻是正在國外留學、開著高級跑車的高中小孩,當他一情緒不穩,開始撞牆、自殘,就要立刻飛往處理。
其中一個美國知名大學心理系學生說著:當初出國時,總覺得自己要拼出一片天,報答父母,壓力頗大;但久了才發現其實父母親對自己也沒有那麼大的期望。在國外生活習慣久了,雖不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但其實也不算是台灣人了,這個混淆的認同,已經讓自己吃足一段苦頭。孤獨生活一段時間,寂寞也就如影隨形了,變得不太在意父母,也不知道為何台灣的父母親總是叨唸著為何沒打電話回家;友誼取代了親情,反倒是ㄧ有變化,深深影響他們的情緒。

我看著身邊的醫師、教授們、外商公司員工及企業家,辛苦地訓練小孩讀英文,送往國外的同時,心想:這些父母親有的可是當初吃足了英文不夠好的苦頭,有的想要小孩承襲國際企業,有的只是想要站在比別人更早、更好一點的起跑點......。到底,是誰在留學?

已經五十幾歲的王哥,頂著T大電機的光環出國,一路晉升主管,坐擁人人稱羨矽谷的豪宅,告訴我:當初出國是因為台灣環境不好,想要出國擁有更好的出路。但是,現在在國外遇到的留學生,大多告訴你不知道當初為什麼要出國;你問父母,總是回答:因為家境還可以,所以想要給小孩好一點的教育環境。我們討論之下竟發現:矛盾的是,不好的環境,培養出積極進取的留學生,造就台灣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奇蹟;好的家境,卻讓現在的留學生迷惘。

看著孝子父母親們,到門診問著同樣的問題,為何我的小孩不愛讀書;問著每個家庭物質不缺,兩雙眼睛只緊盯著小孩的功課,小孩的眼神卻空泛無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這些動機缺乏的小孩,因為優渥的環境,父母的無法放手,而不見起色,躁鬱的症狀時而出現。最後,大多的父母來診談的是:到底我要不要送小孩出國?看著多年以來,寒暑假回診來看看我的寶貝們,告訴我:在國外,父母的手不見了,才體會到凡事都需自己動手的辛苦;雖然孤單,心中對於自己未來熱情的那把火,卻燒了起來,像火車般向前邁進。我想著,留學治療法,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留學後能不能成功,端視父母能不能放手,給予心理的支持,而非單純物質或是課業的過度關注,才是關鍵!

在美國留學的葳葳說:和中國男友分手後,她再也掩不住長久以來獨自一人流浪在外內心的空洞、寂寞。大哭了幾天,為了克服憂傷,她開始瘋狂外出購物、唱歌、深夜不歸......,被診斷為躁鬱症之後,想著當初一路的辛苦,又哭著訴說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最近的耶誕假期,總是有許多的留學生候鳥返回台灣,遠從加拿大、美國、紐澳等知名學府回國,卻是來門診求治心靈的創傷。
一位企業家父親訴說著:這幾年來往返國內外,忙著卻是正在國外留學、開著高級跑車的高中小孩,當他一情緒不穩,開始撞牆、自殘,就要立刻飛往處理。

其中一個美國知名大學心理系學生說著:當初出國時,總覺得自己要拼出一片天,報答父母,壓力頗大;但久了才發現其實父母親對自己也沒有那麼大的期望。在國外生活習慣久了,雖不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但其實也不算是台灣人了,這個混淆的認同,已經讓自己吃足一段苦頭。孤獨生活一段時間,寂寞也就如影隨形了,變得不太在意父母,也不知道為何台灣的父母親總是叨唸著為何沒打電話回家;友誼取代了親情,反倒是ㄧ有變化,深深影響他們的情緒。
我看著身邊的醫師、教授們、外商公司員工及企業家,辛苦地訓練小孩讀英文,送往國外的同時,心想:這些父母親有的可是當初吃足了英文不夠好的苦頭,有的想要小孩承襲國際企業,有的只是想要站在比別人更早、更好一點的起跑點......。到底,是誰在留學?

已經五十幾歲的王哥,頂著T大電機的光環出國,一路晉升主管,坐擁人人稱羨矽谷的豪宅,告訴我:當初出國是因為台灣環境不好,想要出國擁有更好的出路。但是,現在在國外遇到的留學生,大多告訴你不知道當初為什麼要出國;你問父母,總是回答:因為家境還可以,所以想要給小孩好一點的教育環境。我們討論之下竟發現:矛盾的是,不好的環境,培養出積極進取的留學生,造就台灣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奇蹟;好的家境,卻讓現在的留學生迷惘。

看著孝子父母親們,到門診問著同樣的問題,為何我的小孩不愛讀書;問著每個家庭物質不缺,兩雙眼睛只緊盯著小孩的功課,小孩的眼神卻空泛無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這些動機缺乏的小孩,因為優渥的環境,父母的無法放手,而不見起色,躁鬱的症狀時而出現。最後,大多的父母來診談的是:到底我要不要送小孩出國?看著多年以來,寒暑假回診來看看我的寶貝們,告訴我:在國外,父母的手不見了,才體會到凡事都需自己動手的辛苦;雖然孤單,心中對於自己未來熱情的那把火,卻燒了起來,像火車般向前邁進。我想著,留學治療法,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留學後能不能成功,端視父母能不能放手,給予心理的支持,而非單純物質或是課業的過度關注,才是關鍵!

“不爽”少年也是一種疾病- 談一個新的精神科診斷「嚴重情緒失調」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醫師

在年輕人常見的一種重複發作,遇到挫折或達不到要求時就容易生氣的情形,在新的精神科診斷準則裡被重新認定是ㄧ類新的診斷,叫做嚴重情緒失調或破壞性情緒失調(severe mood dysregulation/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三軍總醫院葉啟斌醫師在高一新生做的調查,發現700人中大約有10 %符合嚴重情緒失調的診斷,與國外的結果相符合。在用以最新準則製定的中文翻譯問卷篩檢之後,有這樣的問題的學生最後以會談確認後發現有約六成的人確定為有嚴重情緒失調的診斷,這確定診斷的人之中除了有嚴重情緒失調之外,有45.5%的人同時也有過動症、36.4%合併有對立性反叛疾患,31.8%合併有嚴重型憂鬱症,18%有躁鬱症。這樣子常有共病不同診斷的現象也使得診斷不易及較難治療。
嚴重型情緒失調一般出現的症狀包括在遭受自己覺得不公平的待遇之後產生言語上或是行動上的破壞或報復行為,持續時間至少一年以上。嚴重的狀況時,這些青少年會有割脕、用刀片劃傷自己,撞牆、用菸燙傷自己等自傷行為,不僅如此,對於他們而言,直接以暴力破壞東西或攻擊師長、同學;或精心設計報復他們認為妨害他們達到想要的目標的人也常見。這樣情緒失調的人ㄧ般還常見有睡眠問題、講話的時候別人插不上嘴、或常常侵擾別人的空間,譬如待在你的身邊要求立刻給他所需要的東西、講話很直,不考慮場合或別人的感受下直接問他人私人問題、造成他人莫大的內心創傷。葉醫師在進一步的會談發現,這樣體質的人常常有衝動控制不良的問題,一些注意力欠缺過動症、對立性反叛疾患及妥瑞症的人,或者是自我中心無法體會別人感受譬如亞斯伯格症和自閉症,還有情緒障礙如躁鬱症及憂鬱症患者都有情緒失調的問題。最新的研究發現,如果沒有早期診斷會導致嚴重型憂鬱症的產生,而且過去這樣的問題常被誤診成躁鬱症,而未能及時給予適當治療或不當之治療,將使情形惡化。葉醫師認為許多社會案件中所存在的衝動控制不良以致於有一些攻擊行為譬如情殺案件,若早期辨認並給予適當治療就有機會阻止此類案件發生。葉醫師也建立了一個網站(www.kimogi.org.tw)給奇檬子不爽的青少年或年輕成人做自我篩檢。
在葉醫師校園心理衛生的工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女孩子小亦,因為小亦的好朋友小婷誤以為同班的男孩比較喜歡小亦,兩人因而有了爭吵,小亦憤恨地回到教室後,忍不住委屈的情緒,打壞了教室的門;坐在前方的同學想關心小亦,卻惹來小亦更加的憤怒,而翻桌,嚇壞了一夥人。在之後的會談中,赫然發現這不是個偶發事件,原來,小亦的情緒失調已有多年,而衝動控制不良、易怒、攻擊與暴力行為都是情緒失調的表現。在這樣的影響下,她的家人不敢糾正她的行為或者給予意見,在她暴怒的時候常常要收拾殘局,父母兩人都身心俱疲,最後,父親還因此離家出走,無法再面對這般的不堪。在藥物的正確使用下,小亦的情緒逐漸平復,面對挫折時的態度,也能夠用較成熟的方式來處理,才挽救了她幾乎要中輟的學業與破碎的人際關係和家庭。

孩子的脾氣像活火山,動不動就爆發,拳打翻桌、摔東西、打架……,該如何應對?

毅翔(化名)才小學三年級,但他脾氣之大,常讓身邊的大人驚嘆︰這孩子小小年紀,哪來那麼大的火氣?

別人不小心碰到他一下,他氣得要打對方;爸媽帶他去旅行,承諾他到旅館後可玩電腦遊戲,沒想到飯店的網路剛好故障,他大吵大鬧,還跑出旅館讓家人找不到;爸媽跟別人說話時提到毅翔的某些行為,並沒有刻意批評他,他也氣得握拳,瞪著爸媽。

毅翔的醫生也很納悶,毅翔已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他的易怒情緒似乎又不能用單純的過動症來解釋,應該還有別的困擾,但那是什麼?

像毅翔這樣的孩子並不少。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這群孩子可能有過動症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大、衝動的狀況,或像躁鬱症患者多話、易怒,但又不完全一樣,無論怎麼治療,效果都很有限,甚至不確定要給什麼診斷,「常有霧裡看花的感覺。現有的診斷準則都不能解釋他們持續的情緒問題。」

經過國內外專家長期的研究、討論,今年5月開始,有一個新的診斷「嚴重情緒失調」(或稱「破壞性情緒失調」),可以說明這群孩子的狀況。
葉啟斌指出,嚴重情緒失調者長期處在易怒狀態,稍遇挫折就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時常「火山爆發」,且持續超過一年,明顯影響生活、學業或人際關係,就該留意了。

他說,從腦部影像檢查發現,嚴重情緒失調的人腦部杏仁核的活性比一般人低,造成他們無法感知別人的情緒,有點「白目」;同時前額葉、前扣帶迴也較不活躍,無法抑制衝動的言行。

火爆的孩子其實需要幫助很多父母覺得,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叛逆、火爆,過了這時期就會變好,哪有嚴重到需要看醫生?!不過葉啟斌提醒,診斷並不是要給孩子貼標籤,而是提醒大家這群人的存在,需要用不一樣的方式來幫助他們。

葉啟斌遇過一位高中生小亦(化名),她跟同學爭吵後打壞教室的門,別的同學來勸阻,她氣得翻桌,嚇壞了大家。葉啟斌跟她會談後才發現這不是偶發事件,她情緒失調已有好幾年,易怒、無法克制衝動、暴力行為都是情緒失調的表現,幾乎中輟學業,也曾自殺。她的父母也不敢惹她,父親甚至離家出走,不願面對。「如果不盡快幫助她,她長期在同儕、家庭關係都失和的狀態下,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葉啟斌認為,孩子願不願求助,其實關鍵在父母。很多父母擔心帶小孩去看精神科或向其他專家求助會給孩子貼上標籤,這種態度也影響了孩子。「但這樣是不是失去了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困擾的機會?父母應該尊重他們有好起來(康復)的權利。」他認為如果親子關係夠穩固,父母應有辦法讓孩子願意跨出求助的第一步。

==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 葉啟斌==

從公立學要轉到私立學校

在進私立學校的時候

必須要經過入學的考試

在這樣考試

其實是對他來講壓力很大

醫生表示,最近像這名小六生的患者增加一成,他們就診時,大多會提到有睡不著、吃不下、頭痛、肚子痛、一直想哭等症狀,這是因為孩子有了慢性壓力,身體內分泌就會產生變化,賀爾蒙讓各器官出現異常,有些孩子甚至還會出現情緒失調。

==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 葉啟斌==

有些小朋友開始就會

可能很容易跟父母親唱反調

有些人很容易就發脾氣

甚至是會大哭大鬧的狀況會增加

甚至有些小朋友開始吃不下飯

甚至晚上睡不著覺

當然這樣的狀況 小心他們

也是有心裡異常的狀況

醫生說,家長一定要考慮到孩子差異,讓不同專長的孩子可以獲得肯定,在選擇升學之路時,一定要和孩子討論,如果真的無法習慣,或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要幫忙找尋趕上進度的方法,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千萬不要一味施壓,否則只會出現反效果。

睡覺打鼾不只發生在成年人,幼兒也會有打鼾的情況,而且國外有項最新研究指出,這樣的孩子比較容易有過動、憂鬱症,以及無法專心等行為問題。而國內醫師則表示,幼兒擁有良好睡眠,確實能促進免疫力生成及腦細胞發育,如果小時候睡不好,長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睡覺時在打鼾,以為孩子睡得很熟很好,但其實這可能是一種警訊!

==三總兒少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他本身是屬於腦部發育
沒有那麼完整 沒有那麼完全
所以在腦部 發育不完整的話
他在所謂的睡 醒
這些節律的控制 甚至在這個
幫忙睡眠的這些腦神經元的發育
也都沒有那麼完全

美國一項最新醫學研究,針對1萬1千多名兒童,進行長達六年的睡眠狀況分析,結果發現,睡著後呼吸會變得不順暢的兒童當中,有超過四成、會出現過動、暴力傾向、憂鬱症,以及無法專心等行為問題。而國內醫師也表示,有睡眠障礙的幼童,除了容易發生呼吸中止,也會影響認知學習能力,若沒有及時治療,長大後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

==三總兒少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呼吸中止的人 他白天比較
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甚至開車會發生危險
會有莽撞的行為 甚至容易發脾氣
甚至會導致他做一些事情
沒有辦法很有效率 完整的做好

醫師說,如果孩子每週睡覺打鼾超過三次,最好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因為良好的睡眠,能促進孩子的免疫力生成及腦細胞發育,尤其暑假期間,孩子常熬夜上網或看電視,因此建議家長,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睡眠習慣,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記者 賴淑敏 謝其文 台北報導

太晚睡,不僅有害健康,也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風險!國外最新研究發現,看電視或使用電腦直到深夜,或是睡著後、還開著螢幕,這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而且女性是男性的兩倍。

暑假到了,不少學生都變成「夜貓族」,利用晚上看電視,或上網玩線上遊戲,拖到很晚才睡覺。

==國小學童 陳同學==
平常上學功課比較多
就是比較累
暑假就放鬆一下
(最晚幾點睡)11點多吧

==大學生 邱同學==
主要是看一些討論區
就是無聊或是看棒球之類的
(都幾點睡覺啊)
幾點睡覺喔 大概一點多吧

但日夜顛倒或作息不正常,很可能會得憂鬱症!國外最新動物實驗發現,讓倉鼠每晚暴露在微弱燈光下、連續四週,結果倉鼠不僅活動力降低,大腦內負責情緒、思考及動作的「海馬迴」體積縮小,「褪黑激素」分泌減少,與人類罹患憂鬱症的臨床症狀差不多,尤其女性生病風險、是男性的兩倍。

==三總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正常生活會分泌這個褪黑激素
讓我們人類可以安靜的睡眠
但睡眠一旦受到影響
人的情緒也會跟著隨之影響

國內精神科醫師表示,褪黑激素具有抗氧化、抑制癌細胞的功能,影響整個免疫系統的運作,角色十分重要,尤其在夜間11點到隔天凌晨2點分泌最為旺盛,但只要環境一有光源就會停止分泌,因此建議民眾早睡早起,維持正常作息,才能保持最佳健康狀態。
記者賴淑敏 蔣龍祥 台北報導

長期睡覺打呼就要注意喔!國內最新研究顯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同時也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倍多,醫師說,睡眠呼吸中止會讓大腦氧氣不足,不僅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也會傷到血管神經,導致憂鬱症產生。

睡覺時會打呼,千萬不能輕忽!因為國內有項最新研究發現,睡覺時如果出現呼吸中止、長期會造成腦部嚴重缺氧,不僅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而且也和憂鬱症息息相關。

==內湖三總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如果大腦在睡覺的時候呢
沒有得到充分的氧氣
那這樣的話呢
會讓我們的神經受到一些損害
神經受到損害的時候
當我們暴露在壓力狀況下面
就可能會跟憂鬱有關係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從健保資料庫中、收集2002年到2008年間,全台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總共2818人,追蹤一年後發現,有睡眠中止症的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18倍,其中男性又比女性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內湖三總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睡眠呼吸中止症
流行病學的盛行率
男生是比女生高的
這樣的狀況下面
男生又在現在的社會裡面
有可能要應付很多的壓力
所以他們可能本身的肥胖
或者抽菸這樣的危險因子
(得憂鬱症)機會就比女生高

醫師表示,台灣平均每一百人中、大約有4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症狀就是睡覺打呼,而且國內外已有研究證實,會和三高、冠心症等疾病有關,因此建議民眾,若長期有睡眠打呼困擾,最好還是就醫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記者賴淑敏 徐啟峰 台北報導

天氣持續炎熱,醫院掛病號的患者也變多了!有精神科醫師臨床發現,天氣太熱導致情緒浮躁,鬱卒、緊張及失眠的患者,比平常增加約兩成,而氣象局也提醒,這樣高溫炎熱的天氣、還要持續一週,因此建議民眾,也要多補充水分,避免中暑。

紅紅的太陽高高掛,天氣真的好熱!有精神科醫師臨床發現,入夏以來、身體不適的患者,比平常增加約兩成,而這些患者大多數、原本就有精神困擾,包括憂鬱、焦慮或失眠等,因為最近天氣太熱、情緒浮躁,晚上也睡不好,導致症狀更嚴重。

==內湖三總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像腦內的多巴胺
多巴胺如果變多的時候呢
身體的體溫也會上升
所以這也說明
體溫其實跟我們的腦部的
行為的管控是非常相關的

醫師表示,天氣熱、難免容易煩躁,因此建議民眾,日正當中盡量不要外出,若覺得太熱,可以沖沖溫水澡降溫,或到大樹、陰涼地方休息,而氣象局也提醒,這樣晴朗炎熱的天氣,還要持續一週。

==氣象局預報員 姜禮鴻==
北部可能這三天內的高溫
都有機會來到36度
其它地區的高溫
大致上都在33到35度之間
所以還是要提醒大家
未來一週幾乎都是高溫炎熱

氣象局預測,大台北盆地、中午可能出現36度高溫,中部、南部及東部地區,高溫也有34到35度,局部地區、午後會出現短暫雷陣雨,白天紫外線指數達到過量甚至危險級,因此建議民眾,外出時應注意防曬,並多補充水份,避免中暑。
記者 賴淑敏 徐啟峰 台北報導

uuu

葡萄糖與腦神經


大腦活動的時候,都要倚靠腦神經,而這些處理需要耗費大量能量。神經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但腦神經和其他身體細胞不同,它沒有辦法儲存能量,因此完全要倚賴血管輸送的養分,也就是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當體內的葡萄糖快速大量上升時,身體就會分泌胰島素來儲存葡萄糖,而這時血糖就會快速下降,因此傳到大腦的葡萄糖就不夠,腦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就不夠,因此會影響到腦,例如注意力變差、情緒失控、壓力因應不佳……等。

這樣的研究有做過各種年齡層的,其中有個兒童的早餐研究:將兒童分成兩組,一組提供較高糖分的早餐,一組是有纖維的一般早餐。一般早餐組的兒童血糖上升比較慢,但高糖分組的血糖會快速上升,但一段時間後血糖反而快速下降,到腦部的時候血糖就不足。

糖尿病與腦細胞


而近年來發現第二型糖尿病的好發年齡下降,也就是說長期喝含糖飲料會造成血糖代謝問題,最後胰島素分泌可能會失調,糖尿病讓血管硬化,更影響到大腦養分的供給,因此這樣長期飲用更會影響腦細胞。

已有研究指出:有代謝問題的老人(70-78歲)比沒有代謝問題的老人的計算能力不好,腦部平均年齡要老了4歲。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科主任 葉啟斌醫師

相關文章:你愛喝汽水.可樂嗎? 小心越喝越老

台灣人最愛滑手機,每日上網時間197分鐘,排名全球第一,便利的網路服務,創造無限樂趣,卻也讓國人煩惱變多。根據國發會最新數位機會發展現況調查,國人數天不上網就焦慮的比率,飆升至48.3%,較去年成長了8.3個百分點。其中,1天不上網就焦慮的比重,更超過2成。

1天沒上網 23%坐立難安

國發會調查指出,國人網路成癮比較嚴重的狀況,是1天(含)不上網,就會坐立難安、感到焦慮,比率從去年的15.9%增加至23.6%,其中,愛網購、聊天的女性,焦慮症狀更甚男性。

家有近2歲幼兒的Katherine表示,大人的網路焦慮已經影響到下一代了,小小年紀的小孩已會主動找手機、上網看巧虎,家中幼兒與大人搶手機的戲碼,每天無時無刻都在上演。

網路造成的「惡果」還不僅止於讓人焦慮,調查發現,3成網路族認為,上網會讓身體變差,近1成擔心實體社交能力變弱。國發會將建議衛福部、教育部擬訂相關政策,降低風險。

無網路 有如與世隔絕

生活、工作都無法離開網路的Yahoo奇摩電子商務事業群總經理王志仁表示,工作、社交(LINE)、溝通都得靠網路掌握,坦言幾小時連不上網就會焦慮,尤其日前去日本鄉下旅遊,沒有網路確實讓他有與世隔絕的感受,他克服焦慮的辦法,就是「順其自然、放寬心胸」,網路是生活工具,但還是要適可而止。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不應以多少時間不上網就感到焦慮,來判定是否網路成癮,關鍵在於如果因網路嚴重脫離現實生活,甚至感到人生乏味,就一定要就醫,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你的夢
重覆著


天這之際
山那之巔
闔起透視天空的雙眼
躍身、而下

平靜地
跳動
喜悅的心

在你最後喊
醫師
再見了

就再沒見你

去巴西
是真的嗎

你飛了
我夢裡

註:巴西的伊瓜蘇大瀑布是世界第二大瀑布,邊緣性人格會呈現反覆地自殺舉動。
醫師的反移情,是擔心許久未見的患者,是不是真的自殺死亡了呢?

圖片來源:http://justthetravel.com/(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台北捷運發生喋血事件,精神科醫師表示,凶嫌自小思考應較自我中心,不太顧慮他人感受,由於行凶念頭屬思考層面,不易被察覺,很容易在有壓力狀態下引爆。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則研判,凶嫌自小思考應較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太顧慮他人感受,也不考慮事情後果,做事衝動,和正常人的思考發展有所偏差。

警方表示過往凶嫌無任何就醫紀錄,葉啟斌說,凶嫌想法屬思考層面,平時不易被察覺,但若處於壓力狀態下,性格的脆弱面和異常就會凸顯出來,但實際心理層面仍需進一步分析體質、教養或生長過程是否曾被霸凌等才能有更全面的看法。

另北捷喋血事件,許多受害人或現場目擊者心中可能遺留創傷,葉啟斌建議,家人親友此時應多陪伴,別太過詢問事件發生當下的細節,讓當事人有時間自己慢慢傾吐心情,把心中的話說出來也有助於釐清、分析整個事件,以免留下負面記憶。

看著別人打哈欠,自己也容易跟著打,打哈欠會互相傳染已被研究證實。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年輕族群較容易受到他人打哈欠影響,高齡者較不容易被傳染,精神科醫師認為,可能與老年人神經反射較差有關。

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的研究,給予328位受試者觀看3分鐘打哈欠影片,觀察受試者打哈欠情形,並分析受試者出現打哈欠行為與其睡眠品質、生理及心理健康情況等關係。

結果發現,受試者受到打哈欠影片影響的主要變數為年齡,而年紀愈大愈不容易被他人打哈欠傳染。

在實驗中,68%的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打哈欠,進一步以年齡分析,25歲以下受試者,高達82%打了哈欠;25歲至49歲的族群則有60%打哈欠;而50歲以上受試者,只有40%的人打了哈欠。

結論指出,研究雖無法解釋為何高齡者較不容易受到他人打哈欠影響,但不少過去研究發現,精神分裂及自閉症患者也比較不容易打哈欠,推測可能與此類精神疾病機轉有關。

2012年有兩項英國研究發現,打哈欠與社交有關,猩猩、猴子和人類都會打哈欠,打哈欠可能代表一種訊息的傳遞,而人類打哈欠會感染,主要是「移情」作用,會被他人打哈欠傳染的人,同情心較強,和周圍的社交環境保持高度一致。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表示,打哈欠的原因很多,只以移情作用解釋太主觀,而老年人較不容易被他人打哈欠傳染,可能與神經可塑性較低有關,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有所反應。

他舉例,年長者較不容易接受新觀念或他人建言,就是神經迴路較固定,而精神分裂及自閉症患者也因為神經迴路較固定而較少打哈欠,若是持續學習的高齡者,神經可塑性就會較高。

找了黑道弟兄來排解小孩闖的禍,爸爸心有不甘的問我:這樣對嗎?媽媽在旁邊一面流淚,一面心疼爸爸的苦痛心情。
還記得那年小孩剛上小學,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就讀昂貴的學校,看著美美的蘇格蘭格子制服,飄飄然、貴族的感覺,讓人覺得花這樣的學費很值得。幾年下來,小孩學英文、騎馬、游泳等各項才藝,加上與同校、同學家長們交流,母親學著法式料理、聽古典音樂及畫畫,父親們一起品酒、打球,這些活動讓爸媽覺得彷彿置身在貴族學苑。

然而好景不常,孩子到了國中,因為面臨課業的壓力而選擇逃避學校,從本來的資優班,轉到中段班。然而父親堅持地告訴自己,我小時功課也不好,現在不也是個成功的企業家,寧可繼續滿足小孩的需求,想不唸書就讓他懶懶的讀,父親則繼續忙他的事業,在旁邊乾著急的媽媽無法作主,只好順著小孩,催眠自己:反正我們小時候沒人管也不就這樣長大了。

上了私立高中以後,沒想到,才過一個年,小孩就開始抽煙、翹課,為了交女友而不願上學,還因為聚眾鬧事而和黑道弟兄扯上關係。

「醫師,我到底是哪理做錯了?」我一面探索著小孩成長過程,一面問著父親,父親說道:「從彰化赤手空拳,一路到台北打拼,希望的就是給小孩好的環境」。「一雙5000元的球鞋,我眼睛不眨一下就會買給他。」,「買給他最新的電玩,我從不手軟。」,「因為我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我希望他都能夠擁有。」「但是,我從不會在意他的功課,但是為什麼到頭來他的行為還是走偏了?」

我問他:「兒子好像沒有看見你打拼的一面。」,他點了點頭,彷彿懂了,貴族般的生活模式久了,忘了自己從何而來,也讓小孩習慣養尊處優的生活,也因為在父親認同貴族生活之下,小孩甚至不需忍受一般小孩最基本課業上的壓力,沒有機會鍛鍊挫折耐受力,行為自然就容易產生自我中心,旁若無人,要什的就有什麼,達不到他的要求就情緒起伏,容易憤怒的情形。

爸爸告訴我:他把汽車換了一台國產車,把豪宅換了一間大廈,我問他怎麼能做到的?他說:「從沒想到辛苦打拼,拿物質滿足小孩,甚至不重視功課,其實是自己小時候沒有足夠好的環境,硬是被父母逼著讀書,彌補自己這種小時候不滿的心態。」「當個貴族,其實是滿足自己的夢」,我附和著:「的確,幸福的感覺,是不必靠貴族的生活才能達成的。」此後,小孩開始會想要瞭解父親工作上的辛苦過程,父親也決定讓小孩休學一年,打工賺錢。竟然,公司分給他的工作服,也是花格子的衣服。然而這次爸爸看著辛苦的兒子,「貴族」的感覺,卻是由心中產生。

滑手機、平板電腦玩臉書已成全民運動,但衍生出的低頭族傷眼、肩頸痠痛患者也愈來愈多,有19歲大學生沉迷臉書遊戲Candy Crush致近視暴增至3000度;還有25歲上班族用手機玩臉書姿勢固定太久,致脊椎長骨刺。而精神科醫師則指,臉書的虛擬人際互動功能具療癒效果,有助自信心缺乏、交友圈較小者感覺被肯定。

乾眼症患者增2成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認為,臉書可讓交友圈較小的使用者,藉由社群互動得到慰藉,有時是具正面效益。臉書按讚功能,也促使年輕人瘋傳照片、貼文,每個人都喜歡被肯定,但少數自信心不足者,會因照片、貼文被按讚次數太少感到失落,建議民眾若有這狀況應減少使用臉書時間,多與朋友互動調適心情。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說,年輕人瘋臉書長時間盯螢幕,致高度近視、乾眼症患者暴增,他曾收治一名19歲大學生半年內近視度數,從1000度暴增至3000度,提早白內障,置換人工水晶體才恢復視力;另因玩臉書遊戲而致乾眼症的求診患者,也增2成。

玩臉書健康注意事項
.連續使用臉書每30分鐘,應閉眼或望遠休息5分鐘
.若因沉迷臉書感到不快樂,應減少使用時間,多走出戶外與朋友互動
.勿在光源不足環境下玩臉書,若螢幕太刺眼,應調降亮度
.使用手機、平板姿勢固定每隔1小時,應起身伸展

小學四年級的小樺,每天一早媽媽叫他起床,他總是推拖拉,喜歡窩在被子裡;媽媽心想,天氣冷,那就再讓他多睡一會;但已經快遲到了,他一下子說頭疼,一下子又說肚子疼,要求媽媽能替他向老師請假。
寒假剛結束不久,但不少醫師都接到家長請託,要求開立診斷證明,證實孩子身體不適,作為請假之用。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最近他就開了好幾張證明,從國小四年級到國中、高中生,普遍的共通點是,開學後每天都遲到,容易倦怠、慵懶,精神焦慮、緊張,食欲變差、無法正常排便,還會失眠,「說穿了,其實就是『開學症候群』作祟」。

葉啟斌說,「開學症候群」屬於適應障礙,常在較長的假期結束後出現,各階段學生都可能發生,以國中、國小學童較常出現。究其原因,可能是學童玩心太重,上學時不斷回想放假時日夜顛倒玩電腦、打電動的快樂時光,以致對上課無精打采;如果新的學期,孩子更換老師或是重新分班,也較容易產生開學症候群。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學童曾遭受較大的壓力事件,例如被同儕霸凌,或家長對孩童功課表現要求過嚴苛者,也會在上學前會極度感到沮喪、焦慮,因此排斥上學。

他表示,輕微的「開學症候群」,只是短暫地適應不良,會隨著重新熟悉校園,迅速改善,通常會在幾天到1周內就會消失;但如果孩子情緒低落、焦躁不安或睡不著等症狀,持續超過1周以上,甚至拒學、逃課,家長應陪同孩子到精神科門診。

若發現孩子出現排斥上學情形,葉啟斌說,家長需以耐心與包容,應先傾聽不想上學原因,給予言語鼓勵,例如「同學都很想看到你」、「你功課最棒了」,讓孩子對上學不恐懼。至於症狀較嚴重者,出現嚴重焦慮或無法入睡的情況、這時醫師才會開給藥物,讓病童可以安心睡覺並減輕焦慮。

不過,葉啟斌強調,避免孩子每次開學都出現開學症候群,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甚至要「押」著孩子上學,應回歸到「預防勝於治療」,父母親最好幫助孩子有收假前的心理建設與準備,適當調整作息,並矯正不正確的讀書方法,免得孩子面對開學後的功課壓力無法適應。

我國教育基本法明文禁止體罰,人本教育基金會昨天公布校園管教問卷調查,五都國中小仍充斥校園管教暴力,「不准下課」成為教師管教學生「最常用手段」,台南市受訪國小生近八成被罰過不准下課,嚴重剝奪學童的身心自由。

調查顯示 南市近八成最嚴重

人本基金會從去年九月到今年六月,抽樣五都國中和國小各卅四所的四千零八十名學生,根據問卷,五都國小生均指老師會罰不准下課,台南市七十八.七%、台中市六十七.四%、高雄市六十五%、台北市六十一%、新北市五十五.六%;連國中生被罰不准下課的比率,五都也各約三、四成。

長達一月 每天每節不准下課

人本執行長馮喬蘭表示,有國小生長達一個月,每天每節都被罰不准下課;另有學生被罰不准上廁所、不准和同學講話,或罰坐「特別座位」,被罰的理由是上課講話、功課沒寫完、吃飯太慢等。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子騰明確表示,下課是學生活動時間,上廁所更是基本生理需求,不准下課、不准上廁所均違反教育基本法,將進行通盤查察。

全國教師總工會理事長劉欽旭表示,不准下課的確是國小老師、特別是低年級老師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因為學童最愛下課,剝奪下課就達到處罰效果。台北市小一林姓學生表示,他只是太慢拿出課本就被罰不准下課。

馮喬蘭表示,五都國小體罰率以台北市三成七七最高,國中體罰率以台南市三成三八最高,包括打手心、青蛙跳、起立蹲下、半蹲等,若包括見過同學被體罰的比率,五都均超過九成。

另外,言語暴力也很嚴重,老師罵學生白痴、豬、腦袋裝屎等污辱性語言暴力,則以新北市國中約三成五最高。

三總精神醫學部醫師葉啟斌表示,每天門診都在處理學童遭到的身心傷害,傷害會伴隨長大,導致成人憂鬱症、躁鬱症。

五都教局質疑人本問卷可信度

不過五都教育局對人本公布的數字,從問卷調查方式到問卷信度,都有質疑。

北市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表示,不清楚調查單位信效度等,不便回應。高市教育局主任秘書戴淑芬也說,須再進一步了解取樣、情境、調查方式等。

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指出,老師以延遲部分下課時間,屬於合理管教範圍,但尿急不准上廁所就是不當管教,對人本調查指新北市九成國中小仍存在體罰的情況感到詫異。

特教科長歐人豪說,教育局每學期都對各校學生進行不具名體罰的電腦問卷抽問,今年有九成以上學生表示沒被體罰。

至於台中市國中公布學生成績排名的情形,居五都之首,台中市教育局長吳榕峯說,原本禁止學校公布排名,但有不少學校被家長罵翻,最後被迫妥協,未來會再度嚴格禁止。

台南市教育局長鄭邦鎮指出,據了解人本是以「出口民調」方式,在校門口對學生隨機訪談,對此調查數據是「存疑、訝異的!」

小留學生「留學症候群」 焦慮到割腕

到國外念書就比較好?未必。不少小留學生因為「留學症候群」,趁著寒暑假回台看兒童心智科。有學生在日本求學,每天都覺得有人監視他,或在他背後說壞話;也有學生在國外適應不良而割腕。

收治這些小病患的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葉啟斌說,孩子在國外要先面對語文問題,還有生活上的不適應。例如,被同學排斥、有錢父母的孩子被當凱子削,或住親戚家覺得寄人籬下,在當地不知如何尋求協助,導致憂鬱、自殘或想自殺。

葉啟斌說,他曾治療過一名孩子,在台灣不適應,又到新加坡、澳洲和美國等國留學,但總覺得很孤單,長期服用抗焦慮藥物,後悔出國讀書。

葉啟斌說,這些小留學生父母都說,是為孩子想,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出國就學,提醒家長,出國前應評估了解可能面臨的問題,才能減少出國後的精神障礙。

3C科技改變大腦運作模式,現代人變得愈來愈難專心。許多人感嘆現在的孩童沉溺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和電動遊戲,難以專注在紙本閱讀上,沒有好好讀完一本書的耐心,不過也有專家持正面的看法,主張適度使用3C產品其實有助學習。

一心多用影響專注力

美國史丹佛大學一項研究指出,網路使用頻繁造成人們習慣「一心多用」,現代上班族必須經常多心做事,在同一時間處理MSN、電子郵件、瀏覽網頁和接電話等好幾件事情。由於反覆切換注意力,變得比較難以長期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導致工作效率不佳。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雖然沒有正式研究能證明3C產品危害專注力,但有許多專注力不足的個案的確受到3C產品影響。很多孩童在使用3C產品時非常專注,但日常生活的專注力卻明顯不足,因為他們的大腦迴路已經習慣刺激精彩的聲光效果,相對單調乏味的學習則變得難以專注。


3C產品可能加重ADHD的症狀

葉啟斌表示,3C產品對ADHD兒童造成的不良影響,顯現ADHD兒童在使用3C產品時,容易在喜歡的內容上過度浪費時間,加劇原本組織力和時間掌控能力本來就不佳的症狀。

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則認為,只要家長善加利用3C產品,孩子也可以因此受益。ADHD孩童喜歡有挑戰性、不枯燥的事情,在打電動和看動畫時,畫面一直在變,這剛好滿足了ADHD孩童的習慣。

3C產品像是一把雙面刃,可以對ADHD孩童造成危害,但也可以有所幫助。對一些ADHD孩童來說,平板電腦是很好的學習工具,重點在於家長需要控制孩童3C產品的使用時間,「以身作則」教導孩子正確的使用3C產品。

臉書和「LINE」廣受歡迎,不過也有人因此過度聯想,產生社交焦慮問題。

「我傳訊息給LINE朋友,上面顯示『已讀』,他卻沒回我。是不是討厭我?」「我的臉書上按『讚』的人變少了,是不是我怎麼了?」社交網站和軟體引發使用者交友焦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蔡尚穎建議,民眾可以告訴自己事實不一定是自己所想的那樣,避免武斷、單一的思考模式,可有效降低社交焦慮。

社交網站與軟體蔚為風潮,臉書儼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不過卻不斷有人因為過度在意他人是否按「讚」,對按「讚」的次數耿耿於懷,上傳自拍圖片也同樣過於擔心他人的評價,因此終日憂心忡忡。
更有不少使用通訊軟體「Line」的民眾,因為看到對方「已讀」卻未回覆,因而產生人際焦慮,更有許多女性朋友因男朋友未回覆自己的訊息,產生猜疑、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

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醫生葉啟斌認為,自制能力較差的人較容易沉溺於社交網站或軟體,忽略學業、工作或人際互動,網路上的「讚」或「已讀」只是片面訊息,想要從中獲得人際肯定,恐怕易與現實生活脫節。
葉啟斌指出,情緒敏感、過度在意他人眼光的人,較容易產生焦慮情形,年輕人的自信心來源應是生活中各層面,在每一次的進步中自我肯定,避免將專注力全盤放在網路世界。

台灣醒報 記者陳正健 台北報導

提到「禁閉室」 杏仁核產生恐懼

若以前曾經有被關在「禁閉室」的經驗,這幾天聽見軍中管教不當新聞事件,可能會覺得很焦躁、害怕看相關新聞。為何會如此?就是人類本能反射中樞「杏仁核」搞鬼,它總要人「趨吉避凶」。

杏仁核 調節內臟、產生情緒

杏仁核(Amygdaloid)又稱扁桃核、扁桃體、杏仁體,是基底核的一部分,位於側腦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馬體旁回溝的深面,與尾狀核的末端相連;它是邊緣系統的皮質下中樞,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瑟夫‧雷杜克斯(Joseph LeDoux)研究指出,經由感覺器官所接收到的訊息,會經由兩條獨立的路徑送達神經中樞處理,絕大部分的感官資訊都是直接傳送至大腦皮質處,經由數條迴路進行分析後,才會產生合理反應;另外一條途徑是經由間腦,直接傳送至杏仁核,聯繫十分快速,但常無法做出正確精準的處理。

情緒反應 引導遠離危險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葉啟斌說,杏仁核是上天賦予人類情緒調節的能力,是指揮中樞,掌管情緒感知,例如,可以從人的表情看出對方高興。

曾受傷害 留下恐懼記憶

杏仁核體積很小,但對情緒的反應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當受到傷害之後,杏仁核的特定區域會因而「學會害怕」,並產生恐懼的記憶。

恐懼情緒 讓人記住細節

杏仁核會讓人情緒激動,會讓人記住經驗中最重要的細節。
葉啟斌說,感性反射會勾起很多回憶,例如看到某種花,會想到曾經談過的戀愛,經過一連串身體內分泌作用,就會開始有反應動作;很多人會立即有反應,原因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蛇」,理性和感性的交叉作用。

適當壓力 激出正向學習

壓力靠著「釋放腎上腺素」和「釋放糖皮質素」來強化學習,這兩種激素都會作用在杏仁核和海馬體的受體上,以增強突觸可塑性;但長期的慢性壓力會造成彈性疲乏,反而會大大損害學習能力。


●左右腦的活躍度不同,與情緒有關?

右腦常用情緒來處理事情,所以右腦發達的人,通常比較樂觀,但也比較躁;相對來說,左腦就比較理性,但左腦發達的人,會比較鬱一點,也就是比較悲觀。

●血清素分泌多的人,比較快樂?

一般來說,不同蛋白質進入到細胞,經過不同酉每的作用,分解出血清素、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等。血清素具有情緒穩定和衝動控制的功能;多巴胺則負責注意力和警覺判斷;腎上腺素則掌管注意力、持續力和活力。


台北捷運江子翠站發生隨機砍人案,三總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受傷患者及目睹砍人事件的民眾,都可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包括精神恍惚,誤以為自己在作夢,不相信有發生過砍人事件等,另外也可能未來不敢搭捷運,或者搭捷運時,出現心跳加快和恐懼感等情形,相關症狀可能持續約4個月。
 
葉啟斌說,若身邊的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家人或朋友應適時扮演傾聽者,聽患者講述經歷和想法,讓患者講出來才能達到紓壓效果。
 
葉啟斌表示,患者經歷創傷的場景,如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使情緒轉變成憂鬱,且影響到生活,就建議就醫。(張博亭/台北報導)

經常這裡痛、那裡痛,卻檢查不出病因嗎?可能不是身體出毛病,而是有憂鬱傾向,專家建議,角色身份多從的婦女,比男性更容易憂鬱,建議要定時做運動半年,可以改善憂鬱情緒,要是沒有適度疏壓,醫師說,不只身體會出毛病,甚至還會出現「妄想症」。

壓力一來就瘋狂血拚嗎?醫師說,要是出現吃不好、睡不著的現象,請小心「憂鬱傾向」。精神科醫師楊聰財:「確實有一種叫做『C型性格』,『C』就是CANCER(癌症)的代稱,這一類的人俗稱就是有『悶燒鍋效應』,他生活上碰到壓力的時後,他都比較採取不恰當的、悶在那邊的方式,女性的癌症,特別是乳癌的個案身上,會發現到(這種C型性格)。」

三總精神科主任葉啟斌:「容易生氣,甚至晚上很容易失眠,或者想一些白天發生過的輾轉難眠,或者說他可能會譬如說產生一些身體的症狀,身體不明的疼痛之外,也會開始出現一些胃食道逆流、便秘啊、拉肚子啊,等等狀況的反應,他可能去看了很多醫生,到處找病因,可能都找不到什麼病因。」

精神科醫師解釋,腦部是由上往下作用,當壓力經過主管思考判斷的前額葉,再來到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腦子處理不好時,就會導致睡眠品質差,再往下影響自律神經系統會盜汗、肌肉緊繃。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堆疊式的惡性循環,如果他角色來越多重,也許是他擔心父親的身體健康,然後偏偏他又是已婚,然後又碰上華人最難解的『三大問題』,婆媳問題、妯娌問題、姑嫂問題,或是有在工作、夫妻失和,他就越堆疊的越多這種的症狀,這種的傷害性就越大。」

專家解釋,男女腦子構造大不同,女性比男性容易憂鬱,醫師建議,「生氣」是應該的。三總精神科主任葉啟斌:「真的可以『生氣』,不是叫你說就不能生氣,第一點,你要做到的是,要能夠察覺自己的情緒,譬如說你今天生氣了,譬如說你今天生氣了,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生氣了,還有為什麼生氣,所以其實如果你知道自己生氣的原因,其實你大可以跟對方進行溝通。」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女性經常採取的紓壓方式,第一名是「打掃、整理、做家事」、第二名是「看電視或電影」、第三「面對面與人談談」、第四「休息或睡覺」、第五「用手機等語言方式與人談談」,「運動」排名第八,但研究顯示,「運動」是對抗憂鬱情緒最好方式。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半年以上的固定運動,而且運動已經成為你的習慣,他的憂鬱指數是最低的。」

精神科醫師表示,憂鬱不解決可能導致妄想症,讓人際關係更不協調,建議女性尋找專家諮商,透過溝通和運動,狀況都可以大幅改善。

三總葉啟斌醫師說:正向思考懂惜福
 我認為精神健康領域最迫切需要做的事,就是國人幸福感的建立!這話說得容易,卻需要從個人價值觀、家庭及學校教育,以及社會制度面多管齊下,才能讓台灣人重新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這幾十年台灣經濟起飛,人們的眉頭卻愈鎖愈緊,每個人開口閉口都是如何贏在起跑點、如何累積人生第一桶金,如何功成名就、揚名立萬……,卻忽略了快速成功背後所須付出的代價,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見證了太多人的悔不當初,讓我不禁懷念起小時候,那個年代的台灣物質環境並不富裕,多數家庭除了父親在外討生活,還要靠媽媽做家庭手工貼補家用,但因為懂得知足,大家卻過得很快樂。

 幸福不是要得更多,而是珍惜已擁有及選擇的一切。若家庭與學校教育能教會下一代建立正確價值觀,學會不論環境再惡劣,都要微笑度過人生每一分鐘的信念,我們的孩子就不會輕易被壓力打敗。

 當然,教育孩子之前,大人一定要先長進。所以我建議,未來新手父母從媽媽懷孕開始,就應強制接受親職教育;逾百人的學校或企業應有專業心理師進駐;衛生福利部成立後,應設心理健康司統籌中央資源分配。

 葉啟斌健康小錦囊

 3要

 ★做人要正面思考。

 ★待人要以包容代替批判。

 ★處事要宏觀。

 3不

 ★不要自我為中心。

 ★不要貪心、勉強。

 ★不要忘了家人也需要你。

100多年前,義大利人Edoardo Di Capua寫下「我的太陽」(’O SoleMio)這首拿坡里民謠,歎詠陽光的美妙。這首原是夏夜裡,對著義大利庭園駐足窗邊那位少女所唱的小夜曲,如今成為世人對義大利最直接的印象之一。

相較於義式浪漫,中國神話人物夸父追日的故事,山海經描述這位巨人,立志追逐高高在上的太陽,終究渴死於途,更令人對太陽有一分敬畏。

陽光,確實如歌聲或文學所述說的溫暖,但也有其陰暗面。

強化骨質 調整晝夜節律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陽光是身體「晝夜節律」的重要因子,眼睛接收光線後,傳達到視上核,抑制能產生睡意的褪黑激素,讓大腦的清醒中樞運作,展開一天的活動。

季節型敏感 沒有陽光就憂鬱

每當台灣北部陰雨連綿,就會有人感覺心情煩躁,想到南部曬太陽。陽光是否與憂鬱有關?雖然日照少的國家如北歐,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盛行率高,但精神科醫師表示,陽光並不能和好心情畫上等號。

葉啟斌說,看到陽光聯想到好心情,稱為「季節型敏感」的人,他們才會有此感受。但也有的人不屬於這一型,甚至看到雨滴滑落,覺得超級有美感,這類人就不太會受陽光左右心情。

老人下午曬 少年上午曬

陽光曬得對,也會睡得好。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通常老年人常是早睡早醒型,最好下午曬太陽,就能避免太早睡;年輕人多晚睡晚醒,則應上午盡量曬太陽,晚上就會好睡一點。

葉啟斌說,日本曾有一項研究,發現小乳牛在乳牛媽媽睡著時吸奶,小乳牛也會睡得好;反之,小乳牛睡不好。原來前者的小乳牛,吸到乳牛媽媽分泌的褪黑激素,所以小乳牛也跟著好睡。

全文網址: 春陽暖暖曬 強化骨質、調整生理節律 - 暖春保健康 - 美容養生 - udn健康醫藥

心情不好時,千萬別大吃大喝來宣洩情緒!這些高熱量食物只會讓你的心情更不好,因為它們會降低大腦中的血清素,容易讓人情緒不穩,產生憂鬱症傾向。國外一項追蹤十年的研究顯示、常吃漢堡、洋芋片等加工食品的女性、得憂鬱症的機率、比吃天然食物的女性,高出兩倍多。

一名15歲高一女生,因為課業壓力大,常常暴飲暴食,就連去學校上課,也是餅乾糖果吃不停,幾乎天天喝含糖飲料,如果不吃就會感到煩躁、心情不好,後來就醫才發現,原來是罹患了「憂鬱症」。

三總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醫師說:她比別人要瘦,有時候又突然胖起來,突然又瘦下去,所以有時候她頭髮就會掉很多,皮膚會乾燥,特別是青少年這群人,會產生大吃大喝的狀況,我們叫做非典型性的憂鬱,醫師說,有些人會藉由吃甜食或垃圾食物來宣洩壓力,但這些高熱量食物,會降低大腦中的血清素,容易讓情緒不穩,而且美國一項追蹤10年的研究顯示,1千多位、常吃漢堡、披薩、洋芋片等加工食品的女性,罹患憂鬱症機率,比常吃全穀、蔬果等天然食物的女性,高出2.34倍。不過,規律運動可以改善憂鬱狀況。

三總精神科主任葉啟斌醫師說運動之後,我們腦子裡面會分泌很多神經滋養的因子,可以修補這些我們因為挫折,或是過去的創傷,導致腦部受傷的狀況,醫師建議民眾,若真想吃甜食,淺嚐即可,千萬不要吃過量,遇到壓力時,可以找朋友交談、尋求支持,或到戶外做做運動,不僅可強化心肺功能,也可適時紓解壓力。

記者賴淑敏徐啟峰台北報導

近1、2周媒體充斥著驚悚、詭疑的殺人事件報導。精神科及心理諮商專家指出,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誤導,提醒家長應趁機給予機會教育,提供正向指引。

三總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一連串腥殺人事件報導,除了對過去受過類似傷害的受害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衝擊外,對於兒童及青少年也會產生焦慮及不安全感,特別家庭支持力量不夠的孩子,他們的性格發展與環境適應力較差,容易受到大眾媒體傳播誤導。

葉啟斌表示,家長應趁機告訴孩子,強調這些悲劇只是個案,整個社會還是良善的;切勿警告孩子「別任意相信別人」或「不要與陌生人攀談」等,這並不是教導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比較正確的作法是,家長不妨瞭解孩子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如果孩子有不安、恐懼的心理,應予適當轉移其注意力,並提供正向的心理支持。

昨天早上
90歲的老婆婆拿了南門市場的雪菜肉絲包子給我吃,熱熱的。
我說:你還記得呀?
今天她其實不用來門診,是專程拿包子來給我的。

她為了外勞拿走了全部的首飾困擾不已,
說是要原諒她,但又心疼那些東西,
充滿回憶的過去。

我說:你吃不下了呀,
那做一些東西給我吃好不好?

於是,
我有了雪菜肉絲包。

她有了,
滿滿的笑容。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專題報導 2013/02/19]
學校開學,化解開學症候群,精神科醫師建議,除了調整作息,家長可和孩子討論新計畫,協助他們將心思拉回課業上。

過年每天看電視、唱歌放鬆,或出門踏青,但上學沒那麼好玩。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說,父母可和孩子討論新規畫,喚起他們主動性,鼓勵孩子將心思放在課業上,而非命令式要孩子遵守,以免孩子認為不是自己想出的方法,不想遵守。

葉啟斌說,調整作息很重要,尤其放假時常睡得晚,開學後很多小朋友還是習慣賴床,建議孩子的就寢時間盡量往前調整,讓孩子提早入睡,克服開學早起問題。署立台南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聶榮祖說,國小孩童房間勿擺設電視和電腦等視聽娛樂設備,否則孩子很難靜下來,也不易入睡。

葉啟斌也說,家長可先和孩子一起預習前幾課,讓孩子到校先掌握功課,如此可提高學習意願。

新北市今年起提供全市國小二年級學童過動症(ADHD)免費篩檢,部分家長及老師質疑,此舉將造成過度「病理化」學童行為,忽略孩童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精神科醫師強調,只要生活適應上沒有出現太大問題,臨床上不會輕易診斷為過動。

校護協進會總幹事王芝安指出,國內學者提出ADHD罹患率約8%,卻未說明此數據由何而來,且因健保資料僅有2%學童就醫,導致部分學者認為需要透過篩檢揪出疑似案例。此一看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政策,可能將「孩子難管教」問題,以醫療作為解方,將孩子行為病理化。


一位曾被診斷ADHD的患者小真(化名)表示,小三時和同學打架,上課常看窗外,又愛跟旁邊同學聊天,老師懷疑她有ADHD傾向,建議父母帶她去看醫生,經過診斷,她開始服藥。

服藥期間,小真常因藥效而有想吐的副作用,且吃藥後家人發現她在寫功課、看電視時,常因過度專心聽不到旁人叫喚,爸媽擔心藥效太重,因此慢慢減藥。

小真從小三服用藥物,直到國二時遇到好老師,變得比較有自信,萌生不依賴藥物的念頭,才停用藥物。她說,自己對功課比較沒興趣,但對自己喜愛的事物,像是溜冰、畫畫就非常專注。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指出,ADHD確實不能單憑一張紙診斷,應加上更專業的鑑定以及配套措施;而老師面對班級中的過動兒,處理時也應更細膩,比如說,應保護被篩檢出有過動症狀孩童的隱私。

葉啟斌說,專業醫師診斷時也會考量小朋友所處的環境,部分患者即使符合ADHD指標行為,只要生活或課業適應沒有大問題,臨床上也不會輕易作出ADHD診斷。

春暖花開,很多人都展開減重計畫,但若是發現身旁親友已骨瘦如柴,卻仍要減重,就得要小心恐是罹患厭食症!就有一名20歲女子,因為罹患厭食症,不但內分泌失調,月經不來,而且還髮蒼蒼有如70歲老婦;醫師提醒,當BMI小於16.5仍嫌自己太胖,吵著要減肥,親友就要注意,應進一步就醫診治。

精神科門診中,因為厭食症就醫的並不少見;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柏文指出,會出現厭食症以女性居多,臨床上,就有一名20多歲女子,長期不吃東西,結果導致內分泌混亂且月經不來,但仍覺得自己太胖,年紀輕輕皮膚有好多皺紋,頭髮已花白,就有如6、70歲的婦人般。

三總精神科主治醫師葉啟斌也表示,會出現厭食症往往會合併憂鬱症和躁鬱症,罹患此病症的人,會出現強迫衝動控制不良的情況,這和腦部分泌的血清素不足有關;而血清素就好像剎車系統,分泌足夠,會讓人不致掉入不斷想事情的漩渦之中,反之,就會有無法控制的行為,有人甚至會出現催吐,將所吃的食物都吐出來。

葉啟斌醫師進一步指出,血清素分泌不足,有人是出現厭食症,也有人是會有暴食症,甚至於罹患妥瑞症或是強迫症的病人,也是因為血清素分泌不足;另外,酒癮也是因為此原因,明明就已經酒足飯飽,但是卻會看到有酒,就會又去買來喝,至於有賭癮者,不自主的就想要去賭博,也都是因為血清素分泌不足。

10年前跳樓自殺的巨星張國榮,被認為是抑鬱症發作,病情失控而辭世,在他遺書的第一個字就是「Depression」。

演藝圈壓力太大,容易罹患精神疾病?

藝人的情緒起伏通常比常人來得大,需要外界的肯定,害怕失去光環,受憂鬱、躁鬱所苦的比例自然偏高;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科副教授范佩貞則認為,藝人高度受關注,罹患精神病也容易被媒體放大,並無研究指出該職業與精神疾病的關聯;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醫師葉啟斌則認為,藝人中有許多屬於「自戀型人格」適合演藝圈生態,但情緒起伏大、完美主義,確是精神疾病的高危險群。
曾以《齊天大聖東遊記》、港劇《大時代》瘋迷華人圈、被港媒封為「靚絕五台山」的港星藍潔瑛,近日不斷被媒體拍到精神恍忽、瘋言瘋語的樣子,昔日的絕世美女如今已滿頭白髮、容顏滄桑,傳言她遭演藝圈大哥性侵,精神受到強烈打擊而發瘋,也有一說,認為她因太投入戲劇,始終無法從悲劇角色中抽離出來。

而10年前跳樓自殺的巨星張國榮,也被認為是抑鬱症發作,病情失控而自盡,在他遺書的第一個字就是「Depression」。42歲就辭世的「貓王」普利斯萊也被認為患有躁鬱症,為了經解在演藝圈的生存壓力,他酗酒、暴食和濫用藥物,心理學家認為躁鬱特質使得他深具舞台魅力,但也讓他窮盡一生都與心魔搏鬥。

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醫師葉啟斌表示,「自戀型人格」與「做作型人格」容易變成演藝人員或名人,他們的人格特質是喜歡展現自我,站在人群的中心,有強烈的表現慾,某種程度上很適合演藝圈生態,但這類人情緒起伏大、完美主義,非常重視自我形像,這些特質經常導致壓力不斷,確是精神疾病的高危險群。

張安薇遭擄獲救歸來,三總精神科醫師葉啟斌認為,應該要她給時間和信任的專業人士談談,處理心理創傷,否則影響未來的行動和思考。

張安薇與友人許立民11月15日在馬來西亞渡假時遭武裝分子攻擊,許立民遭擊斃,張安薇被綁架,她的家人透過相關單位全力營救。張安薇今天下午搭機返台,隨後到醫院檢查。

三軍總醫院院長俞志誠表示,張安薇並未到三總診治;不過,葉啟斌就精神醫療的角度認為,張安薇過去36天的遭遇,極有可能形成心理創傷,需要注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葉啟斌說,一般來說,歷經重大創傷事件的心理反應分為3階段, 第1階段是事件初期的過度驚嚇反應,驚嚇反應過去後,第2階段是腦海中不斷回想事發現場與當時情景,第3階段是刻意不想或避開討論觸及創傷的內容。

葉啟斌說,愈是去壓抑、愈是避而不談,愈會對未來有不良影響,應該要給張安薇足夠的時間,以及專業人士介入協助,讓她能與信任的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好好談談,理性剖析及面對內心的創傷,維持正向思考。

由於警方將要找張安薇了解案情,為避免對張安薇造成二度傷害,葉啟斌說,警方應謹慎小心,避免用教官問學生的方式問話。

國內外專家都多次呼籲、千萬別把手機或平板電腦當成孩子的保母。有幼教老師和精神科醫生發現、最近幾年、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愈來愈多,他們推測、可能跟兒童大量使用3C產品有關。他們甚至有中班孩子就擁有自己的平板電腦, 放學後幾乎玩到上床睡覺,令人憂心。
孩子們初上幼兒園,多多少少有些適應上的狀況,不過卻有幼兒園老師發現,最近幾年,有情緒障礙、易發脾氣、甚至會使用暴力攻擊的孩子,和往年相比,有增加的趨勢。

==三軍總醫院兒少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3C的產品的確會造成他們
一個情緒波動的狀況
做一件事情(動作)
它很快給你一個聲光的刺激
所以讓你感官得到滿足
所以這樣的小朋友在現實生活中
延宕滿足的狀況就會有所問題
所以他就有可能要什麼立刻要
要不到他就生氣
所以才會產生這樣
情緒失調的狀況

根據教育部統計,從2010年到今年十月,全國情緒障礙兒童增加了近千名,平均年增近300人,自閉症增加的人數更多,平均每年增加700人,葉啟斌說,十歲以前孩童,可以嚴格限制3c的使用,可藉由運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堅持半年就會看到成效,但如果是較大的孩子,父母則需要多一點耐心,循序漸進來幫助孩子,慢慢擺脫科技產品的控制。

台南市崇明國中學生校外教學傳出疑似食物中毒案,迄今仍有2名學生有雙手抖動、心悸等症狀住院中。台南市衛生局1日公布送到衛生福利部的肛門拭紙棒及新鮮糞便檢驗結果,發現細菌及諾羅病毒均呈陰性,衛生局已將檢體送請榮總進行農藥與毒物檢驗,結果預定下周出爐。

崇明國中3年級20多名學生,上個月25日前往崑山中學餐飲科校外教學,當天下午返校後,即有9名學生出現雙手抖動、心悸、興奮等症狀,被緊急送往台南市立醫院急診。但電腦斷層、抽血檢查結果都很正常。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新發表示,尿液篩檢確認沒有K他命。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手抖患者起初有臉潮紅、冒汗、心悸等症狀,且越來越厲害,疑是交感神經興奮藥物,如搖頭丸、可可鹼、咖啡因等,但因為檢體送驗時,毒藥物可能代謝得差不多,目前僅驗到可可鹼和咖啡因,需再進行分析。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這類個案應先接受常規檢查,排除掉腦部、內分泌或食物中毒因素後,就必須考慮心理因素引起的「集體歇斯底里症」(又稱為「集體壓力」)。

葉啟斌說,集體壓力屬於共享性的精神疾患,尤其好發於孩童與青少年,他們容易因為「暗示」受旁人影響,通常是一位小朋友先出現症狀,再往外擴散至周圍小朋友;傳播時間快速,痊癒時間則視個人而定,容易習慣化、缺乏自信的患者,痊癒時間和程度較久。

他說,這時週邊的親友應轉移患者注意力,切忌聚集起來討論他們的症狀,或強調這是心理問題,否則病情只會惡化;他推測,台南市的個案可能因為媒體、親友太過關注,反而加重他們的手抖症狀。

自閉症與過動男孩,通常會多花兩倍時間在電玩上。不少有過動兒或自閉兒童的家庭因此飽受困擾,在電視電玩和網路遊戲盛行的今日,家長需多留意家中小病患玩遊戲的情形。研究指出,患有自閉症和注意力過動症(ADHD)的男孩,更容易沈迷於電玩。

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研究團隊,要求患者的父母記錄孩子使用電玩的狀況、遊戲的時數和種類。結果發現,自閉症男孩平均1天花在電玩上兩小時的時間,為一般男孩的兩倍,ADHD男孩則平均花1.7小時的時間在電玩上。

依照美國兒科學會所設立的標準,自閉症和ADHD男孩,1天花在看電視,玩遊戲和上網的時間應少於兩小時。但研究結果顯示,自閉症或ADHD男孩花在電玩的時間已經過長。

據發現,自閉症或ADHD男孩在電玩遊戲上表現亮眼。研究團隊認為,自閉症患者通常只專注於少數幾樣事物,這可能是造成他們對電玩拿手的原因。約有43%的患者擁有電玩,而一般的男孩卻只有12%。

其中,自閉症或ADHD男孩偏好角色扮演遊戲,而不是一般兒童愛好的射擊遊戲。研究者推測,射擊遊戲對自閉症或ADHD男孩來說,非常困難。

一篇《美國小兒科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在電動與看電視花太多時間的孩子,較難把注意力留在現實世界當中,每天玩電玩超過2小時的小學孩童,比起其他孩童出現ADHD的機會多出67%。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受訪時也表示,電玩短期間可以吸引ADHD孩童的注意力,集中精神不渙散,但長期來說,沉迷電玩對ADHD孩童是有害的,當他們習慣於電玩的聲光效果後,容易對日常生活中枯燥的事,像是寫功課,做家事等活動無法產生興趣。

不少小朋友愛喝奶茶,但小心裡面的咖啡因含量過高!香港最近有調查發現,在台灣也有連鎖店的幾家飲料業者,咖啡因含量都普遍偏高,如果每天喝2到3杯奶茶、就超出成人每人每天建議量300毫克,尤其兒童還容易誘發、過動及精神分裂症。
不少人愛喝手搖杯飲料,其中最受學生族群歡迎的、就是珍珠奶茶,尤其放學後、學生們幾乎人手一杯,讓不少家長傷透腦筋。

根據香港食品安全中心最新調查發現,市售手搖杯奶茶的咖啡因含量過高,例如「COCO都可茶飲」的珍珠奶茶,每杯400C.C咖啡因含量、高達150毫克;「COMEBUY」的招牌奶茶,也有130毫克;「日出茶太」的茶太奶茶,以及「85度C」的台式奶茶,每杯也有120毫克的咖啡因。醫師表示,咖啡因會刺激大腦多巴胺分泌過多,容易導致兒童過動,甚至誘發精神分裂症。

==內湖三總兒少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過度飲用咖啡因的飲料
將會使多巴胺釋放增加
可能會對於
他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
或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思考
會有所影響

一般人常取笑成天想睡的人有「嗜睡症」,但嗜睡問題可不能笑笑就過!嗜睡症狀有多種原因,其中一種「猝睡症」患者會在任何情況下突然睡著並肌肉無力,若不治療可能一再復發,成為生活中的不定時炸彈。

一名40歲婦人白天嗜睡,常常吃飯吃到一半睡著、甚至走在馬路上突然跌躺在地昏睡一兩小時。還好她活動區域多在人車稀少的鄉間,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經就醫診斷,醫師發現婦人除了肥胖沒有其他生理問題,進一步詢問,她在任何睡眠狀態下都會有幻覺,常以為一旁有人說話,甚至幻聽地獄的狗在吠,並出現俗稱「鬼壓床」的睡眠麻痺狀態。

收治個案的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後,婦人被確診為「猝睡症」,用藥治療兩個月後嗜睡症狀停止,婦人一度中斷就醫,結果沒過多久就復發,目前持續靠藥物控制病情中。

葉啟斌說,猝睡症主要跟體質遺傳有關,典型症狀是白天嗜睡、肌肉突然失去張力而猝倒、睡眠中出現幻覺。他解釋,一般人入睡時間約15至30分鐘、進入深度睡眠的快速動眼期則約須1個半小時;但猝睡症患者平均10分鐘內就能入睡,且半小時就進入快速動眼期,這樣的睡眠狀態讓患者晚上頻頻作夢,更加重白天嗜睡症狀。

他指出,國外研究顯示,猝睡症發病年齡多在12~18歲青少年期間,30歲以上發病占20%,男女比例約1.5比1。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邱偉哲表示,猝睡症患者雖不多,北美及歐洲約萬分之5、日本萬分之16,但猝睡僅是嗜睡症其中一項,且可能合併其他睡眠障礙症狀。

邱偉哲提醒,嗜睡症狀除了先天體質、疾病影響(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電解質不平衡等),還包括心理情緒、生活作息、酒精藥物使用等因素,甚至一些需要值夜班、輪班的工作人員,也可能會有暫時性的白天嗜睡情形。因此,白天有嗜睡症狀就要盡快就醫檢查,才能確定是短暫的精神問題,或是另有隱藏疾病。

可愛的圓仔不僅是動物園新寵,更在腥羶色媒體叢林中注入一股「超口愛」暖流。精神科醫師表示,圓仔和圓圓的互動不僅可愛,新生命更能帶給人正面力量;據研究,小動物的生命力能改善輕度憂鬱症患者的憂鬱情緒與自殺念頭。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針對「圓仔現象」分析,人生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希望」,而圓仔不僅帶來新生命的希望,與母親圓圓的互動也展現親情面向,這種正面能量相較於吸引人的腥羶色畫面,對心理影響層面更深。

葉啟斌表示,曾與動保協會共同進行一項名為「寵物治療」的研究,邀請7至8位正在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的憂鬱症患者,每周一次以團體方式與小狗進行互動,經8周實驗,其中5人表示憂鬱症狀獲得改善,自殺想法也隨之消失。

他推測,主因患者將原本負面思考的注意力,轉移到具生命力的小動物上,帶給憂鬱症患者正面能量,打斷他們原本不斷迴圈的負向思考。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不是只有兒童才會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成人也會。醫師提醒,過動症的遺傳率為78%,因此若家有過動兒,或許家長應評估自己是否有過動症狀,並且就醫,如果家長與孩子能同時治療,效果才顯著。

6成患者 症狀會持續到成年
過去認為,ADHD是兒童才有的病症,到了成年就會自然好轉,但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葉啟斌表示,研究顯示,有6成兒童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而成人過動盛行率為4.4%,但許多卻未被診斷出來。

葉啟斌表示,成人ADHD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衝動控制不佳、面對問題時沒耐心、提前放棄;如果沒有治療,生活功能受到影響,包括社經地位較低落、工作及學業表現不好,出現酗酒、藥物濫用行為。也因為很衝動,離婚比率也較高。

合併憂鬱症狀 易被誤診
由於罹患ADHD的人會忘東忘西、做事丟三落四、常被罵,長期挫折感,因此也合併許多憂鬱症狀,就醫時,常被誤診。葉啟斌說,約有3成的成人ADHD合併躁鬱症、2成合併憂鬱症。給予藥物及行為治療,就會好轉。

值得一提的是,臨床上發現,同卵雙胞胎中,若有一個有過動症狀,另一個也有,葉啟斌表示,來自遺傳比率達到7成8,如果父母過動,孩子也會遺傳,因此治療時,家長最好一併治療,否則孩子治療後,回到家庭環境中,一樣會受父母影響,而讓效果打折。

葉啟斌說,他在門診中,如果有過動兒,通常會一併評估父母的情況,就有國小學童是過動兒,常坐不住,追蹤後發現,他的姊姊也經常粗枝大葉、不專心、分神,連母親都經常情緒失控、沒有耐心。3人一併治療,媽媽、姊姊已停藥,該名學童則還在治療中。

小明因為一年來不斷眨眼的的動作,被爸爸帶到眼科診所求診,醫師開了抗過敏藥水,點了一個月還沒效,接著又出現甩頭、清喉嚨的動作,帶到耳鼻喉科求診,這才知道,可能是土瑞氏症,因此轉診到醫院治療,但是治療的過程,因為藥物所帶來的不適反應,因此來到兒童心智科。

小明告訴我:「這段時間,同學都把我當成是怪物,因為我總是動個不停,有時在老師上課時會控制不了自己,大叫了起來。」講到傷心處,小明不由自主哭了起來。

爸爸說到剛開始以為小明的不自主動作,是在學校染上不好的習慣,因此常常責怪、打罵,甚至當小明開始有穢語症,也就是會不自主罵髒話的同時,還因此常遭師長處罰。我告訴爸爸:「一半的土瑞症患者到了成人,症狀自然會緩解,因此若是輕微的症狀,不一定需要治療」,但是通常外人看見小明一直咳嗽、眨眼,總是會詢問,甚至會用異樣眼光看待,讓他頗感挫折,因此當不自主動作、發聲等症狀嚴重度加劇,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學習、或是人際關係的時候,才需要治療。反而是土瑞症的合併症如過動症、強迫症等,通常需要立即性的治療,以緩解症狀所帶來的影響。

爸爸告訴醫師:「其實我自己以前也會有眨眼、不自主咳嗽的動作,只是一直不自覺,而且平常容易不耐煩,發脾氣。」好像小明也遺傳到他這個樣子。我接著問道:「是不是平常也會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形?」爸爸回答:「老師說小明常常容易不耐煩、容易粗心。」我告訴爸爸:「一半左右的土瑞症常見合併有過動症。」

小明接受了檢查、令一方面,建立起良好生活習慣,我告訴小明:「減少使用咖啡因的飲料如奶茶及食物,不要熬夜,而要多多運動」,也告訴小明:「學著與自己的身體做朋友。」我要他參加習慣反轉的治療,瞭解自己每次在發作前的徵兆,用其他的行為,來做情緒或身體不快經驗的發洩,小明症狀漸漸好了起來,也比較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告訴我,他們學校本屆畢業典禮,將由他以小提琴表演開場,小明開心地笑著,我也笑了。

PART 1/4 什麼是「嚴重情緒失調」?
PART 2/4 早期如何預防「嚴重情緒失調」?
PART 3/4 如何與孩子互動?
PART 4/4 若孩子有「嚴重情緒失調」,該怎麼辦?

PART 1/4 什麼是「嚴重情緒失調」?
PART 2/4 早期如何預防「嚴重情緒失調」?
PART 3/4 如何與孩子互動?
PART 4/4 若孩子有「嚴重情緒失調」,該怎麼辦?

PART 1/4 什麼是「嚴重情緒失調」?
PART 2/4 早期如何預防「嚴重情緒失調」?
PART 3/4 如何與孩子互動?
PART 4/4 若孩子有「嚴重情緒失調」,該怎麼辦?

PART 1/4 什麼是「嚴重情緒失調」?
PART 2/4 早期如何預防「嚴重情緒失調」?
PART 3/4 如何與孩子互動?
PART 4/4 若孩子有「嚴重情緒失調」,該怎麼辦?

PART 1/5 「不爽」是一種病?
PART 2/5 如何教導孩子的情緒辨認?
PART 3/5 我可以跟孩子聊什麼?
PART 4/5 我又沒有病,為什麼要去醫院看醫生?
PART 5/5 如何避免我的情緒爆衝?

PART 1/5 「不爽」是一種病?
PART 2/5 如何教導孩子的情緒辨認?
PART 3/5 我可以跟孩子聊什麼?
PART 4/5 我又沒有病,為什麼要去醫院看醫生?
PART 5/5 如何避免我的情緒爆衝?

PART 1/5 「不爽」是一種病?
PART 2/5 如何教導孩子的情緒辨認?
PART 3/5 我可以跟孩子聊什麼?
PART 4/5 我又沒有病,為什麼要去醫院看醫生?
PART 5/5 如何避免我的情緒爆衝?

PART 1/5 「不爽」是一種病?
PART 2/5 如何教導孩子的情緒辨認?
PART 3/5 我可以跟孩子聊什麼?
PART 4/5 我又沒有病,為什麼要去醫院看醫生?
PART 5/5 如何避免我的情緒爆衝?

PART 1/5 「不爽」是一種病?
PART 2/5 如何教導孩子的情緒辨認?
PART 3/5 我可以跟孩子聊什麼?
PART 4/5 我又沒有病,為什麼要去醫院看醫生?
PART 5/5 如何避免我的情緒爆衝?

「台灣心智健康協會」是全國服務的社會團體,由一群熱心公益、關心弱勢的人士所組成。

近年來社會環境及人口結構改變,老年人缺乏照顧的問題,失業率上升,工作負荷大,青少年網路成癮與出生率減少的種種問題,使得大家心智健康上面臨了一些壓力,此壓力表現在同儕、家庭、人群間的衝突,或在退化性神經病變產生的心智變化,或在心情上引起焦慮,憂鬱、躁鬱,或青少年叛逆階段的不爽暴怒等情緒失調,或教養不良引發一些兒童行為問題。

故成立本協會是希望藉助有愛心、有善心之有能力之人士,透過「公益之心,智在服務」的共識,支援並關懷公益活動,協助有需要的弱勢族群走向心智健康,迎向希望。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復興航空空難後,不少受傷住院的傷患出現「夜間驚醒」、「精神緊張」的症狀,醫師表示,很可能是「創傷後症候群」,容易出現在發生過重大意外的傷患身上。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陳抱寰表示,這是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的後遺症,輕則小車禍、學校遭霸凌,重則遭遇重大災變,都有可能出現創傷後症候群。

北醫日前指出,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的復興空姐黃敬雅情緒激動,一提到相關問題就難過、流淚,但極少講話,未來還得經精神科醫師追蹤。
陳抱寰說,創傷後症候群的症狀就有極度驚恐、無助害怕,需要適度的情緒轉移。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醫師葉啟斌也指出,創傷後症候群的患者會有3階段症狀,包括回想起當時狀況的「重複經歷」;睡不好、一有動靜就驚嚇到的「過度警覺」;最後是感情麻木,不斷逃避現實。

葉啟斌說,創傷後症候群不會那麼快顯現,通常在一個月後才會浮現症狀,而在出事後一個月內多是「急性壓力反應」,是人自然的保護反應,後續還是得靠醫師持續診斷。

葉啟斌建議,若人遭逢重大劫難後,精神上會有很大壓力,這時需要家人和朋友的照顧和關懷,可以減少症狀、日後也不會在內心留下陰影,導致影響日後生活。

台中清泉崗機場昨發生激烈槍戰,奪警槍遭撃斃的張姓單親爸爸,疑因被取締未戴安全帽,躁鬱症爆發賠上一條命。國內精神科醫師表示,衝動肇事,躁鬱症患者身上十分常見,情緒一上來了,明知有嚴重後果仍不顧一切,臨床常見失控行為如爆粗口、動手揍人、血拚刷爆卡,甚至有女性不斷找計程車司機發生性關係。

沒戴安全帽頂多罰500元,有必要這樣大抓狂?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科主任葉啟斌強調,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對躁鬱症患者而言,卻是一種挑釁、一種非常大的刺激。

事實上,過度反應、情緒管控不佳,是躁鬱症患者最大的特性,表現在外就是不耐煩和衝動,尤其明知道有嚴重後果,仍會不顧一切去做反擊,精神科醫師認為張姓男子的行為十分典型。

葉啟斌說,臨床常見躁鬱症患者發作時,按捺不住自己,爆粗口、動手傷人,或是拚命向外跑,買房、買車血拚刷卡,還有人一時興起創業、出國旅行和跑去念博士,甚至有女性對人際互動變的敏感,四處找計程車司機發生性關係,外人完全無法理解,因此對其的情緒安撫極其重要。不過,有些躁鬱症患者亢奮時,反表現出無限創意,成為知名詩人、畫家。

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躁鬱症危險群?葉啟斌指出,如果發現自己變的易怒,情緒不穩定,異常睡的少或睡的太多,尤其若因情緒影響導致原本能做到的事、不再輕易上手,即是警訊,最好就醫求助。

根據統計,國內成年人的躁鬱症盛率約1%,換句話說,約有100多萬人,只要就醫定期追蹤,其實生活與常人無異。

葉啟斌說,臨床治療躁鬱症,藥物並非第一選項,目前多要求患者先自我控制、察覺症狀,例如寫下每日心情日記,找出讓自己憂鬱、生氣的前因後果,進而學會排除壓;但患者如果感覺快要控制不了自己,則一定要馬上就醫,接受藥物的輔助治療。

研究:童常喝碳酸飲料 細胞易早老化

公共電視2015-02-03
記者 賴淑敏 蔣龍祥 台北報導

可樂汽水喝多了,不僅會變胖、還可能讓細胞提早老化!國外已有多項研究證實,碳酸飲料中的磷酸成分,會讓兒童和青少年長不高,而且會加速細胞提早老化4.6年

學校放寒假了,不少小朋友在家都會吃一些糖果、餅乾等當零食,再配上一杯可樂或汽水,不過這些垃圾食物吃多了,不僅會造成過重及肥胖問題,碳酸飲料中的磷酸成分、還可能影響鈣質吸收,讓發育中的兒童和青少年長不高。

==董氏基金會營養師 呂蕙如==
(磷酸)讓鈣質從骨骼裡面
去游離出來
這樣可能會導致小孩子
如果常喝碳酸飲料呢
會有影響他長高的機會

董氏基金會表示,國外已有多項研究證實,每天喝一杯以上碳酸飲料,罹患腎結石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3%到33%;細胞更會提早老化4.6年;此外美國研究還發現,每天喝四杯以上碳酸飲料的兒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暴力行為的機率,是一般兒童的兩倍。

==三總兒少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含糖的飲料 高糖的飲料
會耗掉我們非常多的
腦部需要的能量
所以傳輸到大腦的腦細胞
特別是血液供給的部分
裡面的含糖就不夠了

醫師表示,攝取過多糖分,除了會出現情緒失控行為,也會影響大腦計算能力,因此建議民眾及小朋友,盡量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或碳酸飲料,這樣對身體比較健康又沒有負擔。
原文網址: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89755


日喝590c.c.汽水 細胞老化4歲

蘋果日報 2015-02-03
糖癮似毒癮 成人胰臟癌風險增
蔡明樺╱台北報導

可樂、汽水喝太多,除了變胖還傷身。正值尾牙旺季,許多人聚餐慣喝碳酸飲料解油膩,董氏基金會指出,國外多項研究已證實,可樂、汽水含糖量高,喝多不只胖,兒少恐骨鈣流失長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暴力傾向;成人會增加腎結石、胰臟癌風險,細胞更會提早老化。

致鈣流失長不高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副主任陳醒荷昨說,碳酸飲料含大量糖分、添加物,喝多百害無益,除酸蝕牙齒易蛀牙,磷酸成分會導致骨鈣流失,讓發育中的兒少長不高,國外研究還發現,糖成癮與吸毒成癮在大腦的作用機轉類似,會增加兒少出現衝動、易怒和暴力行為的傾向。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葡萄糖是大腦重要養分,但攝取太多糖分會造成腦細胞酵素流失,可能出現衝動、暴力等失控行為。陳醒荷另指出,美國加州大學最新研究證實,成人每天喝五百九十西西碳酸飲料,觀察其染色體端粒發現,細胞平均提早老化四點六年;且長期喝碳酸飲料,會提高腎結石、胰臟癌風險。

「太嚇人將少喝」
彰化基督教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陳明解釋,觀察染色體端粒磨損情況,可得知細胞老化程度,磨損愈嚴重,代表細胞愈接近凋亡。開業減重醫師盧佳享提醒,腎結石、胰臟癌都與攝取太多糖分、發胖有關,建議成人每周運動三天、每次三十分鐘,兒童可慢跑或快走消耗熱量。粉領族卓郁馨直呼:「喝汽水、可樂會變老太嚇人,將盡量少喝。」

碳酸飲料對健康危害
●長期喝碳酸飲料,增加罹患腎結石、胰臟癌風險
●每天喝590c.c.以上者,細胞平均提早老化4.6年
●易酸蝕牙齒造成蛀牙,且導致骨鈣流失,兒童長不高、成人骨質疏鬆
●兒童、青少年喝高量碳酸飲料,易衝動、出現暴力行為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原文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203/36366916/

喜歡喝汽水、可樂的人要注意了!研究指出,碳酸飲料喝多了,除了會加速老化,對小朋友影響更大,可能會導致長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暴力傾向,建議大家還是少喝為妙!
原文網址:http://www.ctv.com.tw/opencms/data/news/news_2/news_2_8/news_1412.html

喝600c.c.汽水 提早老化5歲

104-02-02華視新聞
原文網址: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1502/201502031579851.html#.VOGmD_mUeSo

相關文章:長期飲用含糖飲料除導致糖尿病,也影響腦神經!

林宜慧/台北報導

手機滑呀滑,小心讓自己變「難搞」。精神科醫師表示,一滑手機就停不下來的習慣,不論大人小孩,都對情緒、精神甚至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沒耐性、衝動、專注力不足、理性思考能力降低等現象一一浮現。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更提及,最近常收治互相爭吵的年輕情侶或夫妻,吵架理由竟是其中一方認為另一半不了解自己,連同床睡覺都要以手機上網找慰藉,不跟對方溝通,導致兩人關係愈來愈惡化。

葉啟斌表示,3C成癮對孩童精神上的影響最明顯,上網獲得資訊,按幾個鍵就得到,但若因此習慣快速得到滿足,「延宕滿足能力」就會因慣用3C產品而產生問題,轉到真實世界上,做事會沒耐心、衝動且不考慮後果,在教室裡也因為比網路世界單調無聊,上課無法專心。

此外,長時間使用3C產品,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且習慣以圖像的處理方式運作,使人傾向感官思考,相對理性思考降低;葉啟斌指出,最常見孩童因此導致情緒失調、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意願差、人際關係不好等負面影響。

至於3C產品使用多久可能影響情緒?葉啟斌強調,重點是「要控制它而不是被它控制。」他解釋,差異在使用於什麼用途,而不是用多久,如果用在學習、找資料,就較不會造成負面影響,如果用在娛樂,那要看是否具有說停就停的自制力,以及是否因為使用3C產品而影響原本規畫內的事情。
原文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24000565-260113

快要開學了,亂發脾氣、哭鬧、自殘的學童,也出現在精神科診間。醫師勸家長花1星期時間幫孩子收心,從每天早起1小時、一起挑文具做起。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最近看到的兒童案例是暑假作業寫不完,一直和家長拌嘴吵架,質問「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為什麼?」,脾氣一上來就哭鬧不休、胡亂摔東西,情緒激動到甚至自殘,家長束手無策,只好求助於精神科門診。

每年一到8月底,葉啟斌都會遇到這類案例。他說,特別是某些人格特質或情緒困擾的小學生,暑假時天天睡到自然醒,電玩遊戲玩得不亦樂乎,家長忙於工作,無力緊盯,到了開學前,一想到舒舒服服的日子沒了,又要被課業約束,強烈的失落感,容易鬧情緒。

他說,家長千萬不要和玩到瘋的孩子鬥嘴,就算吵贏了,小孩也不會心平氣和上學去,不如改以同理心,給予情緒支持,再導向正面思考,例如「上學要早起,媽媽知道你好辛苦哦」、「可是上學就見到你最好要的某某同學、某某老師」等,讓孩子比較能接受。

葉啟斌也建議,家長用1週的時間展開行為準備,例如:每天提前1小時上床準備睡覺、每天減少半小時的電玩電腦的時間,循序漸進,減少外物的刺激,將注意力一步步拉回到學業上。

同時也可以調整認知,實際的方法是家長不妨陪同孩子挑選新書包、選購心愛的文具,引導孩子想像新學期的課堂生活,將目標設定為新學期有個嶄新的開始。

葉啟斌歸納,小學生在開學前的收心操,重點在於「上緊發條」,由於今年中小學開學不久就碰到3天的中秋節連假,家長最好不要帶著學童出遠門遊玩,這會讓孩子更難收心。

不過,對於上暑假期輔導課的中學生,葉啟斌認為,他們整個暑假都在上課,到了8月中下旬應該「彈性疲乏」,開學前的這幾天,應該放鬆心情好好玩,才有精神應付新學期更吃重的課業。

開學了!校園中潛在的霸凌問題又浮上抬面,最新研究指出,BMI較高的孩童較容易被霸凌,醫師指出,霸凌有可能表現在關係孤立、言語與肢體霸凌上,應該輔導孩童吐露創傷情緒,協助其找到專長、建立自信心,以恢復健康的人際關係。

這個研究刊登在《兒科醫學雜誌》,蒐集1千3百名平均6歲的荷蘭兒童,將其分為正常體重、過重或肥胖3組,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與霸凌有關,肥胖兒童容易成為霸凌與被霸凌者。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指出,孩童剛開始建立身體自我形象,因此容易受到環境與文化影響,認知到「瘦」的人比較受歡迎,也可能在與人互動時遭受歧視與差別待遇,因此自我形象低落、缺乏自信,容易形成被霸凌的惡性循環。

葉啟斌指出,門診中孩童2成因霸凌就醫,其中4成因為身材過胖,而被霸凌的孩童則因曾受過創傷,複製學習霸凌行為,有較高風險成為下一個霸凌者。

葉啟斌表示,曾經有一名國小學童,身材較為壯碩且有輕微亞斯博格症,因受不了同學嘲笑憤而與同學打架,卻無力招架同學群體霸凌攻擊,造成學童夜晚噩夢連連,上學也難掩驚恐情緒,成績大幅滑落。

葉啟斌說,類似案例必須透過心理輔導了解孩童感受,引導其吐露創傷,教導其被霸凌並不是他的錯,再發掘其專長才藝,幫助恢復自信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一名30多歲的年輕主管,一路被挖角到知名的外商公司,除了白天上班時要處理很多事務,最受不了的是,一周好幾次,晚上要與外商老闆進行視訊的跨國會議到半夜,加上老闆案子一直丟下來,他受不了,只能靠酒精暫時麻痺自己,不知不覺酒愈喝愈多,啤酒2瓶對他來說就像喝水。當酒喝多時,就會發酒瘋,對人咆哮,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科主任葉啟斌觀察,近5年來因工作壓力大求診的人數,大約占門診的四、五成左右,求診比例沒有明顯提高,多數是合併其他如家庭等問題。而看診11年的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說,因工作壓力求診的人數逐年成長,現在10名成人中有2到3個,其中不乏知名大企業的員工。

出現6大警訊,最好及時就醫

壓力是無形的,要如何知道自己壓力大?醫師提出6大警訊:


1.小事就煩躁
葉啟斌醫師說,很多壓力大的人剛開始是感到很容易煩躁,為了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或抓狂,此時並不會感覺很憂鬱,而是覺得自己很煩、很悶、很不耐煩。

2.遲到早退
遇到壓力,很多人會選擇逃避。葉啟斌醫師說,許多上班族初期容易遲到早退,藉故不想上班,能早走就早走、能推就推,怕再多承受一點壓力,自己會失控,不如走為上策。

3.抽菸喝酒
菸酒不離身,或是菸癮、酒癮愈來愈重,葉啟斌醫師提醒,這就是警訊。

4.睡不好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會到心身科求診的病人,通常都有睡不好的困擾,即使很累也睡不著,像有患者加班到半夜,回到家準備睡覺時已經2點,還是睡不著,因此影響白天工作的精神。有此現象,就要小心是否壓力太大。

許正典醫師解釋,壓力超載的人,除了難入睡、睡覺時也易做夢、易醒,睡眠品質易受影響。睡眠需要持續,如一天連續睡7小時,而非分段睡眠,若一整晚起床2、3次,每睡3小時就做夢驚醒,這樣就算加總睡了9小時,也會因分段睡眠,品質差很多。如同手機充電,一次充到飽,效果遠比單次充到40%佳。

一般來說,正常人需要足夠的睡眠才能維持體力,許正典醫師說,晚間11時睡覺,隔天6 時起床,其實足夠,週末亦可奢侈一下,睡久一點。

5.暴飲暴食
許多人心情不好就大吃一頓,當心這是壓力過大的徵兆。許正典醫師說,壓力大的人早上起不來吃早餐,三餐飲食不正常,也有人是才吃完午餐,下午又餓了,3、4時又吃下午茶,通常這類患者體重都過重。另外,當咖啡愈喝愈多,愈喝愈沒有提神效果時,民眾更要小心。

6.提不起勁
黃國洋醫師說,當發現工作影響到人際關係或是平常休閒時,就要警覺。例如,原本週末會全家出遊,後來變得哪裡都不想去,或是原本夫妻感情好,但現在連話都不想說,但這人際關係的改變,不包含與老闆的關係。

感謝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科主任葉啟斌、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審稿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出自來源:大家健康雜誌103年8月號】

楊惠芳、陳韻晴、陳中興、張彩鳳/連線報導

 昨天是各級學校開學日,由於過完農曆新年,馬上接著開學,許多學生來不及收心,除了出現睡眠不足、無精打采外,有的還出現分離焦慮症,甚至因為到南部過年後,北上時遇到塞車,趕不回來而請假。

 臺北市新湖國小六年級學生倪琮盛和五年級學生張子珊都表示,開學前一天晚上很晚睡。他們指出,現在第一要務是「練習早點睡」,否則上學會無精打采。兩人也透露不容易收心,家長紛紛提醒要乖乖上課,並督促他們不要熬夜。

 彰化縣南州國小一名學生睡眼惺忪而差點遲到,看到校長林銘科站在校門口,以為要處罰他,後來發現是發送紅包,才又驚又喜。教師說,可能是過年期間學生連續幾天玩得太累沒睡好,昨天午飯吃得特別快,且一吃完就急著睡午覺。

 將代表臺灣參加日本直笛比賽的桃園市文山國小直笛團學生,昨天早自息時間,都到音樂教室等待集訓。校長江彩鳳說,學生興致勃勃的企圖心,讓指導老師嚇了一跳。

 江彩鳳說,極少數一年級學生上課第一天出現分離焦慮症,在校門口捨不得和家長分開。龜山區山頂國小校長林佩娟說,有一名低年級學生回南部過年,當搭車北返時受到塞車影響,趕不及上課而請假。

家長多傾聽 助孩子做準備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解釋,分離焦慮症是指人過度擔心和熟悉的人事物分離,導致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他舉例,兒童一開始上學時,由於媽媽不在身邊而哭鬧,這是因為「缺乏安全感」的情緒作祟,變得不想上學,影響上學的意願和能力。葉啟斌表示,家長應該傾聽孩子的想法,並提早告知孩子做準備。

三環三線操 有助恢復活力

 為協助大家恢復活力,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謝超倫,研發「三環三線收心操」。謝超倫說,收心操的構想來自交通網絡,因為人類身體好比城市交通網絡,所以將兩者結合,針對身體各肌群設計伸展動作,舒緩緊繃的肩、胸、頸及腰部,並活化淋巴,增強免疫力,避免年假症候群上身。

相關新聞刊第15版

原文網址:https://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92116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台北報導】北捷殺人案後,捷運上草木皆兵,一名自閉症患者在捷運誤觸他人,引發群眾恐慌逃命。對此,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秘書長潘怡伶表示,自閉症患者因不善溝通,易遭誤會具有敵意,盼社會能以包容代替標籤;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醫生葉啟斌強調,精神病患者易成為罪犯的說法,是以訛傳訛,他們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比例,與一般人相同。

捷運板南線28日發生一起「誤傳殺人」事件,一名24歲患有自閉症的張姓男子,在車廂手誤觸旁邊乘客,因溝通不良,引起雙方爭執,車上民眾以為又發生砍殺事件,爭相逃出車廂造成多人受傷,事後警方證實是虛驚一場。該名男子的母親心疼地說:「社會大眾太不了解自閉兒,太可憐了。」引起各界對自閉兒的討論。

【不善溝通易遭誤解】
對此,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秘書長潘怡伶受訪時表示,自閉症或亞斯伯格患者,人際溝通有困難,因為不善言詞,又缺乏察顏觀色的能力,易被認為具有敵意,當他們誤觸別人時,經常難以表達歉意,很容易造成誤解,事實上並無惡意。

潘怡伶呼籲,社會大眾給予自閉症患者更多包容,他們與常人一樣,擁有喜怒哀樂,有的患者敏感易怒,有的溫和柔順,不應因為他們患有自閉症,就貼上標籤,只要與他們多互動,就能理解他們其實很可愛。

自閉症基金會執行長劉增榮指出,曾有研究報導說,連續殺人犯中自閉症比例比一般大眾更高,這是一種誤導。他們和常人一樣,需要愛與關懷,當被誤解時、不被接納時,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才會出現問題行為,社會大眾應以關懷理解代替排斥。

【恐慌大眾先入為主】
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醫生葉啟斌認為,在北捷事件後,人心慌慌,社會大眾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群」的症狀,過度防衛與警覺,對精神病患產生「先入為主」的反應,他呼籲人們轉移注意力,以包容的態度看待精神病患。

葉啟斌強調,自閉症患者確實會因被誤解,產生情緒不穩躁動,但他們自傷或殺人的比例與常人一樣,包括躁鬱症、憂鬱症、過動症等精神病患者,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比例與一般人相同。

原文網址: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529-jWIi

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自殺身亡的人數有3千565人,其中最令人憂心的是,國內年紀最輕的自殺者才12歲,精神科醫師表示,青少年在自殺前、其實都有些徵兆,像是成績退步、情緒起伏很大,有時會在言語或文字間透露心意。

國人自殺年齡不斷下降!衛福部公布、去年自殺身亡人數有3565人,不過令人扼腕的是,不到14歲自殺死亡者有4人,最年輕的才12歲,醫師表示,青少年這個時期常遭遇的挫折,除了課業壓力之外,很可能就是同儕的人際關係、出現障礙。

==內湖三總兒少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小五小六開始
他們就有這種小圈圈小團體
他們很在意說
我的成功我的開心是來自於
我有一群很好的朋友
所以這樣的自我的價值
被其他人所肯定
對他們來講
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去年自殺死亡各年齡層當中,25到44歲中壯年的自殺死亡人數、多達1190人,而且男性自殺死亡率是女性的兩倍,醫師說,台灣男性向來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一旦面對情緒障礙,普遍缺乏宣洩管道,因此自殺身亡會比女性多。

==內湖三總兒少精神科主任 葉啟斌==
這群中堅份子
在男性的角色上面
我們看到的是 大部分都是
一個人的角色比較多
也就是他可能是
很多眼淚都是往肚裡吞的
也就是他很難去表達說
他哪裡受到了阻礙
哪裡覺得他好像過不去

醫師提醒,青少年在自殺前、大多有跡可循,包括成績退步、情緒起伏很大,會用言語或文字透漏自殺訊息等等,這時家長和師長就要提高警覺;另外醫師也建議男性,心情不好時可以找朋友聊聊,千萬不要把自殺當成解決問題的手段。

記者 賴淑敏 陳信隆 台北報導

吳張鴻、吳欣恬/臺北報導

 國中生因國中教育會考,一夜之間頭髮變白,之前國外也曾出現少數個案。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葉啟斌昨天表示,春秋時期,伍子胥被楚平王懸賞捉拿,據說憂愁的伍子胥一夜白髮,才能順利出關,逃離楚國。這種「伍子胥」現象,在臨床上非常罕見,是「壓力性反應」的結果。

 葉啟斌指出,壓力會在體內產生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降低負責產生黑色素的血清素和多巴胺濃度,欠缺黑色素就有可能產生這種現象。

 極緻皮膚專科診所院長宋奉宜說,一夜白髮以皮膚科的角度解釋,應屬於「短暫性全面性圓禿」。他說,以神經傳導來說,白髮接收訊息較遲鈍,黑髮較活躍,因此可能在掉髮過程中,發生黑髮脫落只留下白髮的情況,而被認為是一夜白髮。發生這個情況的前提是之前已出現白髮,但以國中生年齡來看應很難有太多白髮。

 葉啟斌建議,面對首屆會考,考生應該保持平常心,維持既有且規律的生活習慣;他向家長呼籲,「少講多聽」才是對待孩子最好的良藥。

原文網址:https://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88580

打哈欠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最出名的理論有三個:

1.生理學理論:
人在缺氧時常才會打哈欠,通過打哈欠吸進更多的氧氣,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
2.進化論理論:
打哈欠最早來源於人類祖先張大嘴巴、露出牙齒,用來表示發怒和恐嚇他人的行為。
3.厭倦理論:
人在精神上感到無聊、疲憊和厭倦時引發打哈欠。

另外,還有一個理論也比較流行,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生理學家普羅文和貝寧格對打哈欠做了十多年的研究。他們發現,夜間開車的司機會頻繁地大打哈欠,正在認真看書和做作業的學生也會哈欠連連,可是卻很少有人在床上打哈欠。所以,打哈欠是人們覺得必須保持清醒狀態的時候,促進身體覺醒的一種反應。

打哈欠是因為腦部的缺氧?
目前醫學上認定的還是第一個生理學理論,也就是說,打哈欠是因為腦部的缺血缺氧造成的,跟腦幹和下丘腦有關。打哈欠是大腦缺血缺氧的一個信號,大腦缺氧時,反應到下丘腦,表現出打哈欠的徵狀。打哈欠的時候,肺部擴張,心臟交換血液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就會增加。打哈欠同時也是一種增加大腦血氧含量的短暫自我保護,所以日常的打哈欠其實是一個好的現象,而腦內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就是疲勞、睡眠不足,打完哈欠可以提神。

大腦對缺氧缺血是非常敏感的,這從大腦重量只佔人體重量2%左右,但大腦的血氧卻佔到全身供血供氧的20%,這個懸殊的比例可以看出來。醫學上,人腦部缺氧不能超過6-7分鍾,否則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打哈欠是為了調節大腦溫度?
然而,2013年美國科學家公佈了新的打哈欠的研究成果,打哈欠是人體用來自動調節大腦溫度的一種手段,打哈欠使上頜竇(位於顴骨下方,是一種蜂窩狀組織)擴張和收縮,其作用就好像風箱一樣,不斷將空氣輸送到腦部,從而降低腦部的溫度。

人類的大腦和電腦有點相似,對溫度相當敏感,溫度一高就沒法高效運轉了,打哈欠相當於大腦的一個散熱器。當人的大腦開始過熱時,通過上頜竇的擴張和收縮讓清涼的空氣進入大腦,使大腦降溫。


那麼,「腦部缺氧說」跟「大腦降溫說」,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南京腦科醫院老年神經科副主任張麗認為,其實它們也是相關的。「大腦在耗氧的時候溫度高,也就是缺血缺氧時大腦溫度會升高,而補充血氧時溫度降低,這跟細胞的線粒體有關,從這個角度看,打哈欠補充血氧,所以降溫也是解釋得通的。」

打哈欠過於頻繁須警惕,或許是疾病前兆
雖然前面提到,打哈欠是一個好的現象,是一種增加大腦血氧含量的短暫自我保護。但是太過頻繁打哈欠,可能是某些疾病前兆。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說,心臟、肝、腎功能不好以及睡眠中止症患者,會以頻繁打哈欠作為臨床症狀,而巴金森氏症、中風的患者則因為腦部和身體協調出現異常,頻繁或很少打哈欠。

而嘴部組織、扁桃腺肥大的民眾較容易哈欠連連,也較容易有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若民眾連續2個月以上,自覺沒有睡眠問題卻頻繁打哈欠,建議就醫進行相關檢查。

若是中老年人打哈欠過於頻繁,就更需要多加注意了。根據臨床觀察,有60%~80%的中老年缺血性中風(即腦梗塞)患者,在發病前5~10天內,都有頻繁打哈欠的現象。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心腦血管疾病者,如出現無誘因的頻繁哈欠現象,應警惕缺血性中風可能在近期發生,應及時去醫院診療。

美最新研究證實,打哈欠會傳染
看著別人打哈欠,自己也容易跟著打,打哈欠會互相傳染已被美國最新研究證實。不過,研究發現,年輕族群較容易受到他人打哈欠影響,高齡者較不容易被傳染,精神科醫師認為,可能與老年人神經反射較差有關。

雖無法解釋為何高齡者較不容易受到他人打哈欠影響,但不少過去研究發現,精神分裂及自閉症患者也比較不容易打哈欠,推測可能與此類精神疾病機轉有關。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表示,老年人較不容易被他人打哈欠傳染,可能與神經可塑性較低有關,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有所反應。他舉例,年長者較不容易接受新觀念或他人建言,就是神經迴路較固定,而精神分裂及自閉症患者也因為神經迴路較固定而較少打哈欠,若是持續學習的高齡者,神經可塑性就會較高。

原文網址: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0747

100多年前,義大利人Edoardo Di Capua寫下「我的太陽」(`O SoleMio)這首拿坡里民謠,歎詠陽光的美妙。這首原是夏夜裡,對著義大利庭園駐足窗邊那位少女所唱的小夜曲,如今成為世人對義大利最直接的印象之一。

相較於義式浪漫,中國神話人物夸父追日的故事,山海經描述這位巨人,立志追逐高高在上的太陽,終究渴死於途,更令人對太陽有一分敬畏。

陽光,確實如歌聲或文學所述說的溫暖,但也有其陰暗面。

強化骨質 調整晝夜節律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王國憲說,身體需要陽光,它能活化體內維生素D,進而促進鈣質吸收,讓骨質變得更好,減少骨質疏鬆造成骨折。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陽光是身體「晝夜節律」的重要因子,眼睛接收光線後,傳達到視上核,抑制能產生睡意的褪黑激素,讓大腦的清醒中樞運作,展開一天的活動。

曝曬日光 避開直射時間

但比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前人,現代人待在室內時間變多了,照射陽光時間普遍不足。就連皮膚科醫師也建議,應適當地曬太陽。

王國憲指出,可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太陽直射時,戴寬沿帽,擦點防曬油或乳液,到戶外曬太陽,兼顧臉部皮膚保護,又能獲陽光好處。

至於該曬多久?書田診所副院長曾興隆說,因季節、紫外線強弱不同,以及所在緯度會有些差異。但一般來說,一天不要曬超過15分鐘。即使是穿著衣服曬,紫外線也可以穿透。


季節型敏感


沒有陽光就憂鬱

每當台灣北部陰雨連綿,就會有人感覺心情煩躁,想到南部曬太陽。陽光是否與憂鬱有關?雖然日照少的國家如北歐,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盛行率高,但精神科醫師表示,陽光並不能和好心情畫上等號。

葉啟斌說,看到陽光聯想到好心情,稱為「季節型敏感」的人,他們才會有此感受。但也有的人不屬於這一型,甚至看到雨滴滑落,覺得超級有美感,這類人就不太會受陽光左右心情。

陽光陰暗面 皮膚癌、白內障

陽光裡的紫外線,是看不見的殺手。王國憲說,紫外線會使體內黑色素產生變化,使表皮細胞病變。一開始產生黑斑,嚴重時成為皮膚癌。

歐美人因為黑色素較少,又愛曬出古銅色皮膚,皮膚癌盛行率高。當地的健檢,甚至把皮膚癌列為常態項目之一,由皮膚科視診,懷疑有病灶便做病理切片確認。

紫外線也會傷害眼睛的水晶體,使其濁化,而產生白內障。所以除了保護皮膚外,戴太陽眼鏡也很重要,可不是耍酷,而是保護眼睛,免得白內障提早報到。

生理節律 陽光助好眠


老人下午曬 少年上午曬

陽光曬得對,也會睡得好。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通常老年人常是早睡早醒型,最好下午曬太陽,就能避免太早睡;年輕人多晚睡晚醒,則應上午盡量曬太陽,晚上就會好睡一點。

葉啟斌說,日本曾有一項研究,發現小乳牛在乳牛媽媽睡著時吸奶,小乳牛也會睡得好;反之,小乳牛睡不好。原來前者的小乳牛,吸到乳牛媽媽分泌的褪黑激素,所以小乳牛也跟著好睡。

家有自閉兒,不僅自閉孩子容易失眠,也會連帶影響他的兄弟姊妹。國內研究發現,與自閉孩童住同一個屋簷下的兄弟姊妹,就算無自閉傾向,失眠風險還是一般人的四倍。

這項由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高淑芬主持的研究,已刊登在「泛自閉症研究」國際期刊(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高淑芬對北部一百一十名自閉症孩童,以及這些孩童的一百廿五位兄弟姊妹進行調查;再與年紀相仿、精神健康的其他孩童比較後發現,自閉兒睡眠時間雖可達九小時,但睡眠品質仍不佳。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兄弟姊妹睡眠品質也好不到哪裡去。這項研究指出,這些自閉孩童的兄弟姊妹,失眠風險是一般孩童的四倍,夜間囈語風險為兩倍,另也有近三成做噩夢風險。

這些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兄弟姊妹,出現睡眠打呼、不寧腿症候群、尿床、夜間磨牙的情況,也比正常孩童來得多。

為何這些自閉孩童的健康兄弟姊妹會出現睡眠障礙?高淑芬表示,任何環境因素都會影響睡眠,不排除可能是因雙方具有相同父母基因所致。

另外,她推測,失眠來自焦慮,自閉孩子失眠,也可能讓同一屋簷下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感到焦慮。

葉啟斌建議,孩子有失眠問題,父母可先從改善睡眠環境著手,營造睡前輕鬆的環境,避免焦慮,幫助孩子入眠。

案例故事一:在媒體工作的阿文,本來和女朋友AMY處於熱戀中,但由於兩人最近對反黑箱服貿抗爭行動的看法各異,阿文甚至休假日還去支持學運靜坐,但AMY則反對學生霸占立法院,癱瘓正常的議事運作,兩人最後為此翻臉。AMY說:「與其結婚後才發現政治立場不同,不如早點分手。」
案例故事二:念大學三年級的KEVIN,本來就是個熱血青年,在太陽花學運期間乎沒有去上課,和同學跑到立法院周邊擔任糾察隊,兩人甚至奮不顧身參與進攻行政院的行動,被鎮暴水車淋了滿身濕。KEVIN的媽媽擔心孩子的功課與健康,以命令式口吻「禁止前往立法院」,卻換來孩子不接手機,與她冷戰,讓父母非常擔心學運撕裂了母子親情。

臉書開戰 連情侶都翻臉

雖然反服貿的學生已退出立法院,但由於這場學運背後夾雜許多政治因素,除了高亢的語調、激昂的對話外,也可能在家庭、校園及社會各角落,形成不少衝突與對立場面,讓人憂心。

討論服貿成了全民運動,大家關心時事就直接在臉書上開戰,贊成和反對派互相翻臉造成朋友絕交。服貿議題不僅引發社會正反兩面支持者的對立,連情侶都因此翻臉。

父母關心 換來孩子封鎖

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服貿抗爭事件難免引爆兩代之間的衝突,他就遇到一名母親在診間放聲大哭,細問之下,原來是孩子跑到立法院參加學運,接連好幾天不回家。父母好不容易透過簡訊留言或LINE傳遞訊息,卻換來孩子不理不睬,甚至乾脆在LINE直接封鎖父母的訊息。

電視狂播 引來躁鬱復發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楊聰財也說,由於連續三個多星期以來媒體每天大篇幅報導學運的消息,各電視台轉來轉去的畫面都是群眾激昂慷慨,許多人的情緒也跟著波動,連帶使得原本有焦慮症或躁鬱症的患者也復發,許多患者都有嚴重失眠、食不下嚥、坐立難安的症狀,似乎是「選舉症候群」提前出籠了。

春鬱時節 精神疾患大增

最特別的是,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日前收治一名50多歲婦人,由於受到之前馬航班機墜海,加上警方在行政院前驅離抗爭學生所引發的流血衝突,進而誘發急性焦慮症,一直深信世界末日到來,整天躲在房間內喃喃自語、妄想有人要迫害她,被家人送醫住院治療中。

精神科醫師表示,近期因服貿抗爭引起的社會動盪,加上正值每年春天是躁鬱症的爆發期,各類精神疾患回診率約增加二至三成,患者所表現的症狀幾乎如出一轍,包括焦慮不安、情緒不穩與嚴重失眠的現象,必須使用鎮靜劑或抗焦慮劑。

【醫師幫幫我】和朋友 少談政治話題

葉啟斌表示,雖然大家都知道民主的精神在於接納多元意見,「即使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也要讓你把意見講完」,但由於這次服貿議題的爭議太大,以致連友情、親情等親密關係都受到考驗,甚至造成情侶分手、家人關係破裂。因此如果要維繫彼此的感情,他認為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少談政治」。

對孩子 不能全盤否定

楊聰財建議家長,如果孩子已念高中、大學,他們一定有自己的觀點,但切勿一開始就否定孩子的意見,不妨先傾聽孩子的想法,接著採用「三明治表達法」,也就是以「肯定、提醒、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你和孩子是「同一國」的,否則一味地指責,孩子根本聽不進大人的勸告,只會讓親子關係更為緊張。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躁鬱症易復發,統計門診90%患者至少會發作2、3次,必須終生服藥預防,以免每次發作造成腦部發炎,大腦留下受傷痕跡。醫師表示,躁鬱症如同高血壓與糖尿病等慢性病,若能長期規則用藥,九成患者仍可像一般人正常工作生活。

雙親罹病 孩子也有五成機率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躁鬱症與體質有很大關連,門診患者中,幾乎家族成員都曾有人罹病。躁鬱症遺傳機率高,通常父母一方若有躁鬱症,子女罹病機率達20%;如果雙親都有躁鬱症,孩子罹病率高達五成。

躁鬱症顧名思義就是有躁症及鬱症,它是一種雙極性的疾患,葉啟斌說,70%躁鬱症患者發病前期常以憂鬱症狀表現,周遭親友如果警覺性不高,其實不易察覺對方躁鬱症發作。尤其輕躁發病階段,患者常文思泉湧,講話鏗鏘有力、眼睛炯炯有神,整個人處在一個亢奮狀態,此時若沒用藥調節情緒,讓大腦前額葉及掌管理性體質區達到平衡,疾病恐惡化至重躁、狂躁階段。

九旬老翁 每發作就結一次婚

葉啟斌曾收治一名90歲老翁,每次躁症發作就結一次婚,把大筆錢財送給對方,讓家人困擾不已。門診還有一名近40歲女子,躁症發作時,她將價值千萬元的房產以180萬元便宜拋售,家人為此上法院打官司,私底下還找醫師開證明、希望取消交易;但女子認為房子是身外物,救濟他人沒什麼不對,鬧到家庭雞飛狗跳、人仰馬翻。

躁鬱症發作為何會引起失控行為?葉啟斌解釋,躁症與大腦掌管恐懼來源的杏仁核過度活化有關,造成患者情緒感受與反應出現障礙;另外,大腦外側前額葉、也就是理性與感性平衡出問題,加上眼部額葉的負責衝動控制不良,易致做事不考慮後果,患者發病常會做出明顯違背常理的事情。

重複發作 大腦愈來愈脆弱

「90%躁鬱症會重複發作。」葉啟斌說,躁鬱症易復發,大部分患者至少會發作兩、三次以上,只發作過一次的人僅10%而已,因此多數病患需終生用藥預防。

令人擔心的是,躁鬱症一旦急性發作,不只症狀嚴重,藥物控制難度也會大幅增加。尤其發病時,大腦處於發炎狀態,會釋放出毒性物質,造成腦部受傷,如未好好治療讓躁症不斷發作,惡性循環恐致患者大腦更脆弱。即使後來症狀緩解,但大腦發炎殘留的廢物也無法消除。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每次發作後,皆可看到腦部留下發炎「遺跡」。

服藥控制 猶如三高慢性病

葉啟斌表示,躁鬱症就像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需終生服藥穩定血壓、血糖及血脂;躁鬱症也是如此,其藥物是用來調整身體內分泌工具,預防疾病不復發,患者若能規則用藥,可預防躁鬱症發作,除恢復正常生活做事功能外,還能改善到跟一般正常人狀態。

目前治療躁鬱症藥物主要是調整腦部的理性作用,它能增加多巴胺在大腦前額區的理性控制,亦可增加血清素在衝動控制不良區域的功能,躁鬱症患者若早點用藥,可避免疾病發作引發的家庭革命與社會問題。

不愛服藥 另有長效針劑選擇

葉啟斌說,躁鬱症藥物有口服及針劑等不同選擇,但大劑量口服藥有時一天需吞十多顆藥,加上藥物會引起肌肉不自主動作等副作用,服藥後恐出現臉部僵硬不自然情形,造成部分患者服藥順從性不佳。

由於九成躁鬱症都會復發,其中有五成患者皆未規則吃藥,葉啟斌表示,服藥順從性差的人,不妨選擇兩周或一個月打一次的長效針劑,它有健保給付,亦是第一線用藥,對於不喜歡吃藥的人而言,是另一種用藥選擇。

【元氣周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提到「禁閉室」 杏仁核產生恐懼

若以前曾經有被關在「禁閉室」的經驗,這幾天聽見軍中管教不當新聞事件,可能會覺得很焦躁、害怕看相關新聞。為何會如此?就是人類本能反射中樞「杏仁核」搞鬼,它總要人「趨吉避凶」。

杏仁核 調節內臟、產生情緒

杏仁核(Amygdaloid)又稱扁桃核、扁桃體、杏仁體,是基底核的一部分,位於側腦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馬體旁回溝的深面,與尾狀核的末端相連;它是邊緣系統的皮質下中樞,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瑟夫‧雷杜克斯(Joseph LeDoux)研究指出,經由感覺器官所接收到的訊息,會經由兩條獨立的路徑送達神經中樞處理,絕大部分的感官資訊都是直接傳送至大腦皮質處,經由數條迴路進行分析後,才會產生合理反應;另外一條途徑是經由間腦,直接傳送至杏仁核,聯繫十分快速,但常無法做出正確精準的處理。

情緒反應 引導遠離危險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葉啟斌說,杏仁核是上天賦予人類情緒調節的能力,是指揮中樞,掌管情緒感知,例如,可以從人的表情看出對方高興或難過。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許正典說,杏仁核引發應急反應,讓動物能夠挺身而戰或是逃離危險。例如車子迎面行駛過來,杏仁核會告訴人類,不能用肉身去擋車;有趣的是,如果杏仁核積極作用的人,就會去敲車門說「你怎麼這樣開車?!」

曾受傷害 留下恐懼記憶

杏仁核體積很小,但對情緒的反應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當受到傷害之後,杏仁核的特定區域會因而「學會害怕」,並產生恐懼的記憶。

如果過去曾在軍中被關禁閉,此時會害怕看到相關新聞。許正典分析,關禁閉可能是好幾年前的事情,大腦把它壓抑下來,但是遇到誘發因子,又會再喚起記憶,所以聽到朋友在談論,會焦慮不安。

恐懼情緒 讓人記住細節

杏仁核會讓人情緒激動,會讓人記住經驗中最重要的細節。許正典舉例,被搶的人通常會記得到犯人持用的刀械,為何不是記住人臉?因為工具使他害怕;不過,杏仁核受傷的人就無法記得這些細節。

葉啟斌說,感性反射會勾起很多回憶,例如看到某種花,會想到曾經談過的戀愛,經過一連串身體內分泌作用,就會開始有反應動作;很多人會立即有反應,原因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蛇」,理性和感性的交叉作用。

適當壓力 激出正向學習

壓力靠著「釋放腎上腺素」和「釋放糖皮質素」來強化學習,這兩種激素都會作用在杏仁核和海馬體的受體上,以增強突觸可塑性;但長期的慢性壓力會造成彈性疲乏,反而會大大損害學習能力。

許正典說,適當的壓力能提升活力和創造力。比如回答問題,杏仁核會幫忙找出以前學過或經驗過有關的記憶,希望能有好的答案讓對方滿意,但如果一考就是三小時,而且又天天都考,大腦就會開始放空,會開始害怕接電話或見面,面對學習會感到很無助。

▇腦力激盪

●左右腦的活躍度不同,與情緒有關?

右腦常用情緒來處理事情,所以右腦發達的人,通常比較樂觀,但也比較躁;相對來說,左腦就比較理性,但左腦發達的人,會比較鬱一點,也就是比較悲觀。

●血清素分泌多的人,比較快樂?

一般來說,不同蛋白質進入到細胞,經過不同酉每的作用,分解出血清素、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等。血清素具有情緒穩定和衝動控制的功能;多巴胺則負責注意力和警覺判斷;腎上腺素則掌管注意力、持續力和活力。許正典說,沒有哪個分泌多比較好,均衡才是王道。

●正面與負面情緒有無必然關係?

我們常用情緒化來形容一個人,為何有人正面情緒多,有人負面情緒多?許正典說,這很難一語斷定,且正面負面情緒難界定,例如笑的時候如果氣氛不對,就不是正面情緒;哭的時候氣氛不對,也是一樣,最好能同喜同悲。

電視節目是不少父母哄小孩的另類保母,一份最新研究指出,看越多電視,未來出現反社會人格障礙機會越大,孩童情緒也會較負面。美國醫學會也建議,若能限制孩子每天看電視時間少於兩小時,比較不會變成小胖子。

一份刊登在美國《兒科雜誌》的紐西蘭研究,持續觀察一千零〺七名在一九七二到一九七三年出生的參與者,從三歲開始定期追蹤到廿六歲,並分析其看電視的時數以及反社會人格障礙、犯罪率以及人格特質。

分析發現,十六歲以下看電視時數越長的參與者,也越容易有反社會人格、負面情緒,正面情緒也較低,不過與暴力行為並無顯著相關。作者分析看電視越多,會相對排擠人際互動的時間,影響人格發展。研究並重申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父母應限制孩童每日看電視時數在一到兩小時以內。

耕莘醫院心理暨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美國兒科醫學會已建議兩歲以下的幼童不宜看電視,因為電視節目會減少幼童的活動力並影響腦部發展。且之前也有研究顯示,幼童太常看暴力內容的電視節目,會影響腦部的前額葉發展,造成孩童缺乏同理心,不過若能慎選節目,電視節目對十歲以上的孩子也是有教育意義。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說,這分研究證明了看電視的時數與兒童的反社會行為,或負面情緒有關,但不能說這兩者間的因果關係。孩童可能生活較沒有目標、不滿意校園生活而沉溺在電視節目中。也可能因為看太多電視,導致該做的事沒有完成,受到師長責罵,較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美國醫學會認為,肥胖與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尚未有確切相關性的證實,但是限制觀看時間,應可消耗小孩更多熱量,建議兩歲前的小孩不應看電視,兩歲後看電視時間一天也不能超過兩小時。

精神分裂症好發於青少年階段,男性好發年齡是18至25歲,女性則是25到35歲。精神分裂症與人格分裂不同,患者出現攻擊性行為比率甚至比一般人少,早期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

諮詢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

整理/記者楊欣潔

專業觀點:妄想症狀好轉 也別自行停藥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腦部生理疾病,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有關,也受遺傳影響,並非壓力或刺激引起,不過,壓力會惡化病情。精神分裂症多發病於青少年或成年期,男性好發年齡是18至25歲,女性則是25到35歲。

幻覺、妄想、思考障礙以及人際關係疏離,都是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症狀,如奧斯卡最佳影片「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裡的男主角,數學家約翰.納許,就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典型案例。

一開始發病時,納許分不清幻想與現實的區別,直到發現他其中一個幻想對象,常與他對話的小姪女一直沒有長大,才發現自己罹病。

電影中,納許的幻覺終其一生都沒有消失,但他學會與幻覺相處,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擁有幸福的家庭。

九成精神分裂症患者則需長期接受藥物或是針劑治療控制病情,多數患者可透過藥物妥善控制病情。

精神分裂症與人格分裂不同,但許多民眾對精神分裂症有錯誤的刻版印象,擔心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現危險、攻擊性行為,其實,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現暴力行為機率不高,甚至低於一般人。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社會大眾接納,其實,精神分裂者的工作表現不輸一般人,有醫院雇用病情穩定的精神分裂患者,發現他們比一般民眾更專注於工作。如果精神分裂患者有機會進入社會工作,對他們的病情控制也有很大幫助。

部分患者因妄想情況好轉,自行停藥,但如此卻可能使病情惡化。讀者提到,她目前和腦中聽到的聲音和平共處,也繼續用藥治療,這非常重要。除了藥物,精神分裂症患者也需社會支持系統等多方面介入,家屬支持與配合也很重要。

當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現妄想時,周遭家人、朋友應給予包容與支持,不用刻意遏止患者談論,挫折與壓力都可能惡化患者情況。另外,若患者停藥後又出現被動、孤僻等發病前兆,則要特別留意,應立即回診接受治療。

諮詢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專題報導】

【陳瑩經驗談】

訓練孩子表達 母子相處像朋友

「以前別人摸他的臉,他就會很生氣跳起來,要不斷告訴他,不喜歡可以講出來。」民進黨婦女部主任陳瑩的孩子罹患亞斯伯格症,從一開始的不了解,現在已經找出讓孩子與亞斯柏格症相處的方法。

孩子還小,陳瑩和家人就發現孩子有些不一樣。不高興時,孩子會用頭去撞地板;一歲時在娃娃椅上吃東西,旁邊人都要很小心,不能讓東西或是食物掉在地板上,否則他就會哇哇叫,不肯再吃。陳瑩說,父親覺得她應帶兒子就醫,但她總覺得孩子很聰明,沒有問題。

兩歲多時,陳瑩拿小提琴給孩子玩,孩子一玩就是2小時,即使手腫了,還是樂此不疲。陳瑩說,看得出來小朋友很執著。帶孩子去醫院評估,第一次被說是智能不足,陳瑩不相信,到第二次才被診斷出來。

陳瑩說,亞斯伯格症的孩子生活很「固定」,但是遇到她這個不愛按牌理出牌的媽媽,發展出另一套相處之道。孩子現在周一到周五在南部跟阿公阿嬤,按時起床、念書、睡覺,周末她回家就帶孩子去玩,此時也是孩子說心事的時間,兩人相處比較像朋友。

亞斯伯格症孩子表達能力比較不好,陳瑩說,孩子講一件事情時,實際上可能是想講另一件事情。舉例來說,她坐車要回台北,孩子會說「媽媽妳用走的去台北」,或說「妳不要坐直達車要坐區間車」。但實際上孩子想講的是:「我捨不得妳離開」,她訓練孩子表達,孩子現在就會說:「媽媽,跟妳相處時間還不夠,捨不得妳離開」。

由於表達能力不好,無法確認別人的想法或意圖,面對同伴惡意行為時,也經常無條件接受,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邱玉京說,亞斯柏格症孩子比較容易被欺負。她建議,家長可藉由日常關懷、傾聽,察覺孩子是否受委屈,如身體受傷、情緒的變化或身體出現疼痛、不願意上學等,協助孩子建立保護自己的能力。

三總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說,社會大眾也要給予亞斯伯格症患者尊重和包容,尊重有不同想法的人。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專題報導】

美國發生國小槍擊案震驚全球,有媒體報導兇手疑有亞斯伯格症。對此,國內精神科醫師等專家擔心亞斯柏格症的孩子被標籤化。

事實上,亞斯伯格症患者可能自傷,但不會傷人。槍擊案不應妄下與亞斯伯格症相關的結論。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說:「沒有深談,不知道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有問題。」他們語言障礙不明顯,與自閉症不同,外觀上不容易看出來;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非常專注,例如對火車有興趣,一看就知道該款火車是那一年出產。

亞斯伯格症孩子做事有一定的規則。葉啟斌說,如果沒按照步驟走,他們會覺得不舒服;這類孩子都有「地雷區」,如果踩到他的地雷,就會爆發。例如東西的擺放,別人若覺得換個擺法比較雅觀,移動了東西,孩子便會生氣,不了解的旁人便不知是哪裡惹到他。

由於不善社交溝通,葉啟斌說,亞斯伯格症小朋友常被認為是「白目」,不了解別人想什麼,不會表達自己感受,由於無法分享自己想法,常常覺得挫折,嚴重起來會自己傷害自己,例如撞牆或倒在地上哭,但他們不會傷人。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劉學岭說,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對喜歡的東西會非常投入,甚至到茶不思、飯不想的程度,且生活規律,東西要按次序排,照時間表做事情,不喜歡意外改變。像有的孩子,老師把第一節國語課變成大會操,或是延長下課時間,他就會非常生氣。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楊聰財說,亞斯伯格症在人際關係上有障礙,最大困擾是情緒處理,容易自傷。

不過,亞斯伯格症孩子常常是有特殊專長的專家,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邱玉京說,有孩子很會背四書五經,有人數學很好,家長如果順著孩子的興趣引導,可以讓孩子在求學過程中更順利。

如果做回溯性研究,牛頓、愛迪生、貝多芬、莫札特等,都可能是亞斯伯格症者。

愛因斯坦會不顧他人高談闊論,但無法與他人長時間交談。邱玉京說,這就是亞斯伯格症的徵狀。

畫家史蒂芬‧威爾夏(Stephen Wiltshire)很少講話,全神貫注於工作,時常忘記吃飯、洗澡;對他僅有的幾名朋友冷淡,甚至發脾氣;如果上課時沒有學生,他仍然會對著空蕩蕩的講堂照常高聲論述。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3C產品盛行,不少老師抱怨學生上課低頭猛玩手機,不認真聽講抄筆記,遇到課程重點就拍照,考前再手滑螢幕複習。醫師說,若上課不專心聽,只用手機記錄,大腦恐缺乏整合分析能力,流於片段學習。

「學生若能跟上老師授課進度,新科技有利學習。」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科精神主任陳映雪說,許多醫學生怕上課抄筆記,無法專心聽講,由同學輪流當值日生整理筆記、拷貝課堂投影片,還以手機錄影。

科技雖能輔助學習,但三總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說,一旦過度依賴,遭3C產品「制約」,不能用就渾身不對勁,情緒容易不耐煩,自制力變差。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岭表示,學習靠手機拍照,恐影響大腦處理訊號能力,易流於片段。「食指滑動訊息,無法內化為腦中的沉澱記憶。」她說,大腦平時缺乏組織及系統分析整合訓練,少深層思考,選擇題還能應付,如果考申論題,論述恐會沒邏輯。

張學岭說,年輕人常上網瀏覽訊息、影像,與傳統抄筆記、在書本上畫重點差很大,但兩者並無好壞優劣,年輕學子「博學」的流動型學習,懂得多卻不深,較不適合做學問。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若將大腦比喻為水泥,抄寫筆記就像在泥上刻東西,可以加深印象;一旦減少抄寫,恐影響腦部精細動作及感覺統合,未來可能只有食指發達。

此外,依賴3C產品會減少大腦思考、記憶機會,就像用GPS導航,人易怠惰不記路。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專題報導】

暑假尾聲,不少孩子玩過頭,暑假作業堆積如山,想到開學心情就不好。醫師說,家長應陪孩子一起做「收心操」,逐步調整作息,運動培養耐性,透過整理書包及文具用品等方式,重拾上學心情。

父母太嘮叨 易釀衝突

個案1:「功課寫不完,我不要上學啦!嗚嗚……。」小明暑假成天看電視、玩電動,一晃眼假期將結束,返校日逼近,功課寫不完,他直接舉白旗邊哭邊耍賴,在媽媽身邊吵著不想上學。

個案2:「你到底要睡到幾點?」下午一點多,阿國還沒起床吃飯,媽媽眼看要開學了,孩子還一直賴床,不知該如何是好。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每逢開學前兩、三周,許多家長就會陪孩子來看診,尤其部分男童屬於衝動體質,本來就不喜歡上學,暑假作業又做不完,父母若要求孩子早點就寢、別玩電動,親子間易發生衝突,恐言語或行動「失控暴衝」。

葉啟斌日前收治一名小五男童,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暑假不規則服藥,行為控制力較差。因不滿即將開學,父母管教嘮叨,他竟與家長互罵,甚至還與媽媽、弟妹打架。媽媽難過失望、相當挫折,認為孩子「翅膀硬了」,爸爸也責怪媽媽,連孩子都管不好。媽媽和男童一起就醫,才發現她已罹患憂鬱症。

運動耗體力 訓練耐性

「生理時鐘亂,暑假作業寫不完鬧情緒,是開學前的門診常見問題。」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說,許多學生放假心情鬆懈,每學期都得重新建立睡眠及作息時間。她說,父母勿死板規定,一下子就要孩子改為晚上9時就寢,建議「循序漸進」,每天提早一小時上床,晚餐後家長可陪孩子運動,消耗過剩體力,睡前不妨播放柔和音樂助眠。

葉啟斌說,運動應以「重複性活動」為主,讓心肺達到微喘程度,如操場跑5圈,跳繩200下,除了消耗體力,亦能訓練孩子耐性,以免遇到枯燥功課,容易不專心。

作業寫不完 分期付款

「門診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抱怨,暑假作業寫不完。」臧汝芬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孩子放假前雖然會擬定許多計畫,多半無法達成。家長也需要心理調適、避免嘮叨,可與孩子約定做時間管理,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有效率地完成作業。

不過,若距離開學只剩一、兩天,不少孩子對暑假作業意興闌珊,會直接放棄或耍無賴。葉啟斌說,「家長勿代勞寫作業,以免養成孩子惰性。」他建議可與老師商量,採「分期付款」,慢慢繳交作業,一方面避免孩子畏懼老師的嚴厲懲罰,導致情緒崩潰,更不想上學;另方面能培養孩子責任心,學習自己承擔後果。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專題報導】

個案故事:小六男童小強不只個性內向、容易緊張,自我要求也高,是個完美主義者。他曾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加上老師嚴格,小強每次上學都很掙扎,雖然準時起床,卻無法跨出家門,早上常出現頭痛、嘔吐、心悸、拉肚子等症狀,好不容易暑假情況好多了,但開學前2、3周,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就醫發現,小強有「懼學症」,只要快開學,心情影響身體,自律神經系統就會不舒服。

壓力太大 腹瀉頭痛發作

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科精神主任陳映雪表示,懼學症孩子常有焦慮問題,想到開學得面對新老師、同學及沉重課業,心情就開始「BLUE(憂鬱)」。門診觀察發現,通常國、高中生不敢哭,常逃避上學;國小學童因家長「軟硬兼施」,哄騙加打罵,甚至被強押至學校,日日上演轟轟烈烈的「求學記」,不少媽媽身心俱疲,最後也跟著孩子一起看精神科。

此外,部分家長期望太高,孩子擔心達不到要求而心慌。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門診不少個案都是小兒科轉介過來,孩子因腹瀉、頭痛就醫,吃了一堆藥都沒用,後來才知是壓力大所致。

重拾步調 整理房間書櫃

迎接新學期,如何調適心情?陳映雪說,「準時起床找事做。」家長應協助孩子重建生活秩序,每天準時叫孩子起床,透過整理房間、書櫃抽屜,或買文具用品及參考書、清洗制服等方式,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重拾上學心情。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家長不妨讓孩子抄寫功課,加強練習寫字速度,訓練手腳靈活度,培養專心度。必要時,父母可讓孩子演練上課情形,先練習坐20分鐘,要求遵守課堂中不能講話、吃東西等規定,訓練他們的行為控制力。

禁玩3C 提供替代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童暑假沉迷網路或電玩,父母斷然不讓孩子玩3C電子產品,恐引起強烈反彈。葉啟斌說,家長拒絕孩子玩手機或用網路前,最好了解孩子迷戀哪些活動及遊戲,或生活是否遭遇挫折,導致沉迷或寄情網路;親子間應先建立深厚關係,孩子願意訴說心事及心情,父母再以理性方式要求孩子少用網路。

另外,拔掉3C產品插頭的同時,葉啟斌說,家長須提供其他替代方案,轉移孩子注意力,如帶他們出去玩、打球,或聽音樂、陪伴讀書等,以免出現反彈情緒。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諮詢/振興醫院營養師賴瑞佳、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

沒聽過這種說法!香蕉富含纖維質,能刺激腸胃蠕動,排便更順暢;吃完香蕉後立刻喝水,不必擔心會腹瀉,甚至當人體腸道裡存在較多水分,這時候吃香蕉,香蕉裡的水溶性纖維還能幫忙「吸水」,讓糞便更成形,反而能緩和腹瀉。

至於便秘的人,可以多吃一點香蕉。香蕉富含活寡醣,近來廣告裡常可聽到此字眼,在營養學上,活寡醣就是益生原,即益生菌的食物,它能讓益生菌長得「頭好壯壯」,營造更好的腸道環境,排便自然更順暢。

自閉兒手足 失眠風險高4倍-聯合報
家有自閉兒,不僅自閉孩子容易失眠,也會連帶影響他的兄弟姊妹。國內研究發現,與自閉孩童住同一個屋簷下的兄弟姊妹,就算無自閉傾向,失眠風險還是一般人的四倍。

自我、敵視環境…引爆殺機-中時電子報
台北捷運發生喋血事件,精神科醫師表示,凶嫌自小思考應較自我中心,不太顧慮他人感受,由於行凶念頭屬思考層面,不易被察覺,很容易在有壓力狀態下引爆。

兇案傷者或目擊者 恐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蘋果日報
台北捷運江子翠站發生隨機砍人案,三總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受傷患者及目睹砍人事件的民眾,都可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包括精神恍惚,誤以為自己在作夢,不相信有發生過砍人事件等,另外也可能未來不敢搭捷運,或者搭捷運時,出現心跳加快和恐懼感等情形,相關症狀可能持續約4個月。

醫生:壓力造成白髮 籲考生平常心-國語日報
國中生因國中教育會考,一夜之間頭髮變白,之前國外也曾出現少數個案。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葉啟斌昨天表示,春秋時期,伍子胥被楚平王懸賞捉拿,據說憂愁的伍子胥一夜白髮,才能順利出關,逃離楚國。這種「伍子胥」現象,在臨床上非常罕見,是「壓力性反應」的結果。

打哈欠會傳染 年輕族群較容易受影響-聯合報
看著別人打哈欠,自己也容易跟著打,打哈欠會互相傳染已被研究證實。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年輕族群較容易受到他人打哈欠影響,高齡者較不容易被傳染,精神科醫師認為,可能與老年人神經反射較差有關。

打哈欠有益身體健康,但過於頻繁可能是生病的前兆-TNL
一次打哈欠的時間大約為6秒鐘,在這期間使人閉目塞聽,全身神經、肌肉得到完全鬆弛。因此可以認為,打哈欠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最好的休息,對人體具有重要的生理保護作用。

遲到、身體不舒服…開學症候群作祟-聯合報
小學四年級的小樺,每天一早媽媽叫他起床,他總是推拖拉,喜歡窩在被子裡;媽媽心想,天氣冷,那就再讓他多睡一會;但已經快遲到了,他一下子說頭疼,一下子又說肚子疼,要求媽媽能替他向老師請假。
寒假剛結束不久,但不少醫師都接到家長請託,要求開立診斷證明,證實孩子身體不適,作為請假之用。

LINE引發社交焦慮 醫師:換角度想 台灣醒報
臉書和「LINE」廣受歡迎,不過也有人因此過度聯想,產生社交焦慮問題。

運動解憂鬱「悶燒鍋」型人格易罹癌-TVBS
經常這裡痛、那裡痛,卻檢查不出病因嗎?可能不是身體出毛病,而是有憂鬱傾向,專家建議,角色身份多從的婦女,比男性更容易憂鬱,建議要定時做運動半年,可以改善憂鬱情緒,要是沒有適度疏壓,醫師說,不只身體會出毛病,甚至還會出現「妄想症」。

久盯臉書傷身 沒被按讚傷心 蘋果日報
玩臉書健康注意事項
.連續使用臉書每30分鐘,應閉眼或望遠休息5分鐘
.若因沉迷臉書感到不快樂,應減少使用時間,多走出戶外與朋友互動
.勿在光源不足環境下玩臉書,若螢幕太刺眼,應調降亮度
.使用手機、平板姿勢固定每隔1小時,應起身伸展

小留學生「留學症候群」 焦慮到割腕-聯合報
到國外念書就比較好?未必。不少小留學生因為「留學症候群」,趁著寒暑假回台看兒童心智科。有學生在日本求學,每天都覺得有人監視他,或在他背後說壞話;也有學生在國外適應不良而割腕。

3C科技 影響現代人專注力-台灣醒報
3C科技改變大腦運作模式,現代人變得愈來愈難專心。許多人感嘆現在的孩童沉溺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和電動遊戲,難以專注在紙本閱讀上,沒有好好讀完一本書的耐心,不過也有專家持正面的看法,主張適度使用3C產品其實有助學習。

大腦與情緒「杏仁核」主導情緒產生-元氣周報
若以前曾經有被關在「禁閉室」的經驗,這幾天聽見軍中管教不當新聞事件,可能會覺得很焦躁、害怕看相關新聞。為何會如此?就是人類本能反射中樞「杏仁核」搞鬼,它總要人「趨吉避凶」。

調整生理節律-元氣周報
陽光曬得對,也會睡得好。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通常老年人常是早睡早醒型,最好下午曬太陽,就能避免太早睡;年輕人多晚睡晚醒,則應上午盡量曬太陽,晚上就會好睡一點。

高熱量食物 降低血清素分泌易憂鬱-公視
一名15歲高一女生,因為課業壓力大,常常暴飲暴食,就連去學校上課,也是餅乾糖果吃不停,幾乎天天喝含糖飲料,如果不吃就會感到煩躁、心情不好,後來就醫才發現,原來是罹患了「憂鬱症」。

3C世代手機拍筆記 醫師:恐缺整合力-聯合報
3C產品盛行,不少老師抱怨學生上課低頭猛玩手機,不認真聽講抄筆記,遇到課程重點就拍照,考前再手滑螢幕複習。醫師說,若上課不專心聽,只用手機記錄,大腦恐缺乏整合分析能力,流於片段學習。

留學生症候群
是誰在留學:留學生症候群?

吃完香蕉立刻喝水會拉肚子,真的嗎?
香蕉富含纖維質,能刺激腸胃蠕動,排便更順暢;吃完香蕉後立刻喝水,不必擔心會腹瀉,甚至當人體腸道裡存在較多水分,這時候吃香蕉,香蕉裡的水溶性纖維還能幫忙「吸水」,讓糞便更成形,反而能緩和腹瀉。

上一頁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採訪整理】

正解:

吃香蕉能讓心情比較愉悅,因為香蕉含豐富的維生素B群及色胺酸。色胺酸為胺基酸的一種,是血清素前驅物,腦內血清素濃度增加,會讓人放鬆,情緒較為穩定,也較易入睡。

吃香蕉有助穩定情緒,學理上說得通,但大腦裡要有足夠血清素,必須吃下大量香蕉,實務上並不可行。憂鬱症患者不能單靠吃香蕉抗憂鬱,還需藥物治療。

諮詢/三總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

【元氣周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經常忘東忘西、坐不住、情緒障礙,別以為孩子只是調皮、活潑好動,如果屢勸不聽、一犯再犯,當心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若未及早治療,恐怕影響孩子學習與人際互動,因行為偏差而發生不可挽回的遺憾。

壓力上身 過動症狀現形

「分心、過動、衝動,是過動症三個典型症狀。」三總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說,過動症孩童沒辦法集中精神,無法注意細節,話多、活動量大,喜歡冒險爬上爬下,身體像長蟲一樣扭來扭去,做事沒耐性、不考慮後果、恣意妄為,不少父母相當頭痛。一般而言,幼稚園前不易發現罹病,往往等到念小學,課業壓力、同學互動與環境改變,老師發現孩子有異狀才通知家長。

大腦障礙 無法記取教訓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邱姵寧表示,正常孩子活潑好動,被處罰後,通常就會修正行為;過動症孩子卻容易一再犯錯,無論父母規勸或嚴厲處罰,孩子就是沒辦法記取教訓,無法控制衝動情緒,「天生大腦在行為抑制上有困難。」

過動症狀 階段表現不同

邱姵寧指出,隨著年紀增長,過動症狀表現也不大相同:

●幼稚園至一、二年級通常孩子表現症狀包括愛亂跑、易分心、坐不住、好動。

●三、四年級易出現忘東忘西、話多、愛搶答、不愛寫功課。

●六年級與國中階段成績一落千丈,情緒易衝動、容易與同學大打出手。

致病因素 七成來自遺傳

「愈晚就醫,愈難治療。」邱姵寧說,因影響孩子症狀的因素變多,孩子的學業基礎不扎實,父母對孩子的耐心與信心被磨光,更增加醫師治療難度。

邱姵寧說,過動症致病原因七成是遺傳,三成為後天感染或其他身體疾病,如中樞神經感染導致大腦前額葉缺損,也會影響注意力調控及情緒障礙。

葉啟斌也說,根據美國2005年國家調查顯示,過動症高達78.5%是遺傳,孕婦在懷孕期間如果抽菸、喝酒、服藥,都可能造成胎兒大腦的控制力變差,一旦前額葉代謝及活性不夠,腦部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傳輸不足,恐怕會讓孩子出現過動症狀。及早用藥可避免學業成績落後,降低情緒失控機率。

拖延治療 孩子嚴重失控

葉啟斌透露,門診曾收治一名國小六年級學童,當時被診斷過動症,卻因父母一時心軟,擔心孩子用藥會影響生長發育,拖了四年,直到高一才就醫。結果孩子行為完全失控,不僅抽菸、缺課,蹺家更是家常便飯,後來被幫派吸收,行為偏差導致躁鬱症、憂鬱症,甚至一度使用禁藥,父母十分後悔。

及早就醫→行為矯正→規律服藥→定期追蹤

「早期治療,養成固定良好生活習慣,就可拿掉藥物。」三總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說,目前過動症治療以藥物與行為矯正為主,因藥物會導致食欲變差、頭痛、睡不著等副作用,不少家長擔心用藥會影響孩子生長發育,出現焦慮、體重減輕等症狀,其實,規律服藥反而可降低副作用。

邱姵寧也說,藥物濫用才有上癮問題,如果乖乖遵照醫囑,長期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孩子的身高、體重,讓醫師調整藥物以「有效的最小劑量」治療,接受治療的好處遠大於不治療。

不過,邱姵寧強調,不管小孩之後有沒有停藥,都必須回診追蹤,並定期了解孩子想法、生活中的困境,認同孩子的朋友與價值觀、道德感,以免造成日後無法彌補的缺憾。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少子化加上教養觀念,國內兒童往往被過度保護,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專家指出,家長應適度讓孩子在生活中摸索、嘗試錯誤,否則,孩童不只失去學習及磨練機會,長大後,抗壓性甚至可能變低。

台北榮欣診所副院長丁綺文指出,隨現代化及都會化進展,許多小朋友上下樓有電梯,家長擔心孩子走丟、被綁架,不辭辛勞接送上、下學,或有娃娃校車送到家門口。小朋友幾乎少有走路的機會,不會獨自過馬路,也失去沿路見識探索的樂趣。

不只如此,大多數學齡前兒童吃飯比較慢,還會弄得一團亂,有的家長乾脆直接餵,也可能讓孩子只學拿湯匙用餐,不會用筷子。丁綺文表示,現今童鞋普遍使用魔鬼沾,小學中年級還不會綁鞋帶的孩童,大有人在。

三軍總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葉啟斌認為,因為文化、地域差異,台、美兒童生活自理能力有差距,不代表台灣的兒童就比較差。他強調,西方人常讓嬰兒單獨睡,唸大學要自籌學費;東方人則是從小呵護孩子,甚至提供學費、生活費到孩子讀大學、研究所,兩者絕對不等於成就上的差別。

不過,葉啟斌和丁綺文都認為,過度保護孩子確實會害了孩子,倒不如讓兒童從小學習獨立、成長;如果連上、下學都由外傭背書包,孩童反而無法學習。

丁綺文舉例,不少年輕人被稱為「草莓族」,就是家長過度保護,導致抗壓性不佳,一旦遇到挫折就難以承受,甚至尋短。她呼籲家長,「每個孩子都必須脫離父母的羽翼」,唯有讓兒童嘗試錯誤,才會學得獨立生活的能力。

【元氣周報/記者李致嫻、陳俐君/報導】

培養正向思考的方法很多,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葉啟斌提到,除了可透過心理輔導、宗教慰藉,「運動是不錯的紓壓方法」。

葉啟斌解釋,當人體進行體能活動時,腦部血液流向四肢,「可讓大腦藉此放空,達到紓壓狀態」。

醫學研究也證實,運動可以讓大腦神經釋放「滋養因子」,有助於修補因壓力荷爾蒙所造成的腦神經傷害。

葉宇記建議,除了運動,還可透過「說、唱、做、寫」,將苦難昇華成正向力量。

他並提醒,若憂鬱情緒超過兩周,且合併出現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狀,最好快求助精神科醫師,以防被挫折擊垮。

【元氣周報/記者李致嫻、陳俐君/報導】

我的小確幸

「小確幸」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意指「微小而確切的幸福」。村上說,自己把洗滌過的潔淨內褲捲摺好,然後整齊的放在抽屜中,就是一種小確幸。如果可以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感覺到幸福,那麼再大的苦難也可以被包容。

人總在病後或遭遇重大變故,才發現幸福原來一直在那裡啊!怎麼沒早點發現呢!今天帶你去聽別人的故事,找自己的「小確幸」!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幸福快樂」可使人健康又長壽。對生活感到悲觀的人,壽命會比對生活感到樂觀的人短。

8種研究說 焦慮讓人病

伊利諾大學研究人員在「應用心理學:健康與安寧」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分析超過160項人類與動物的研究結果發現,幸福快樂與壽命長短有密切關係,幸福快樂的人往往更健康,而健康的人往往更長壽。

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迪那(Ed Diener)說,研究團隊分析8種不同類型的研究,發現對生活樂觀、不會感到壓力或沮喪,可讓人長壽又健康。換言之,那些焦慮、憂鬱、悲觀與無法享受生活的人,較有可能得病且短命。

悲觀大學生 壽命比較短

研究團隊分析的研究中,一項為期逾40年、針對5000名大學生所做的研究成果顯示,最悲觀的大學生壽命往往比其他大學生短。

另一項針對180名天主教修女做的長期研究也發現,那些年輕時對生活感到悲觀的修女,壽命往往比樂觀的修女短。

動物壓力大 免疫系統差

動物實驗也顯示壓力與健康的關連,實驗發現,籠裡有過多同伴的動物,壓力較大,因此容易罹患心臟疾病,免疫系統較差,往往比居住在較不擁擠環境的動物早死。

幸福來臨時 免疫系統強

研究顯示,人們感到幸福快樂時,可降低因壓力產生的荷爾蒙,增強免疫系統,疲勞的心臟也可很快恢復。迪那說:「這些不同類型的研究都有個共通結論,就是健康及長壽與我們的心理狀態相呼應。」

迪那說,儘管快樂不是仙丹,不過各種研究清楚顯示,幸福快樂可降低得病與早死的機率。他建議在避免過胖、吃對食物、勿抽菸與多運動等4項健康建議中,加上保持心情愉悅,避免生氣和憂鬱。

懂正向思考 能反轉挫敗

全球天災人禍頻傳,國內物價飛漲、政治紛擾,從苦難中站起,談何容易,在挫折叢生的年代,想擁有幸福人生,你必須學會「正向思考」。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葉啟斌指出,認知心理學討論人們面對變故的反應,懂得正向思考者,會將挫折、困難轉化為正面成長、穩定自我的力量,振奮情緒。

葉啟斌說,大腦影像檢查也可發現,正向思考者的神經細胞較為活躍,負向思考者常因太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彈性思考,較難忍受變化與挫敗。

要解決問題 非樂觀就好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宇記以「韓星自殺」為例,正向思考者會更珍惜生命的美好;看見有錢、年輕、前途似錦的明星走上絕路,負向思考者易有「這麼優秀的人都自殺了,我是不是也該死?」的念頭,常因此鑽牛角尖。

「樂觀」面對挫折與失落,就是正向思考嗎?

葉啟斌表示,若樂觀到「以為天無絕人之路」,不去解決困難,「這反而是負向思考」。而悲觀主義者,若能「化悲憤為力量」,讓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想辦法為眼前挫折解套,就是一種正向思考的展現。

【元氣周報/駐站記者/施靜茹;解答/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主任葉啟斌】

Q:家中男孩六歲(大班),有時因看故事書或卡通中有鬼怪等虛構故事情節,睡前會一直想起而不敢入眠,需要一直安撫才能安心,影響睡眠品質。這種情形已持續一段時間,請問需要求助何種醫療單位,或長大一點便能改善?(讀者顏小姐)

A:不知道讀者小孩晚上睡不好,持續多久?如果睡不著或睡著後容易驚醒,已超過兩周,建議就醫,有的醫院有兒童心智科,精神科也有擅長治療兒童心理的醫師,可交由專業人士來幫助孩子。

若孩子只是偶爾睡不好,建議家長,可以將引起孩子害怕的卡通或書籍收起來,不要再給孩子看;或給孩子改看其他的卡通及書籍,轉移他的注意力,也可陪孩子一起入睡,應該可以漸漸改善害怕的狀況。

【聯合報/記者張耀懋/台北報導】

這一波金融海嘯與不景氣中,部分勞工因精神不集中、注意力降低等被列為優先裁員名單,醫師提醒,也許是成人過動症而不自知。

包括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等醫學期刊,近年陸續發表成人過動症研究。三軍總醫院針對一千名新兵與過去對大專生的研究也發現,國內成人過動症盛行率約在百分之四至五之間,與美國的百分之四點四的調查結果相近。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國內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狀的族群較一般正常人,有較高的憂鬱及焦慮症狀、白天易疲累等,而且經常伴有飲酒、危險駕車等危險行為,三分之一幼時過動症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人。

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也指出,臨床發現,當病患出現睡眠中止症候群致睡眠品質不佳時,多也會出現成人過動症狀。

葉啟斌說,若有粗心大意、無法專心聽講、易被外物吸引、做事不考慮後果、總是趕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持續注意力不佳、組織架構力不好等症狀,都可能是成人過動族群。

若有成人過動症狀,葉啟斌建議,避免不必要、與工作沒有關係的干擾物、無意義的上網等,也要隨時用筆記本記下生活所需或提醒等。

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吳建昌說,要留意的是,病患是真的成人過動症,還是單純地對工作、學業沒有興趣,以免濫用藥物。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整理;諮詢醫師/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

問:錢大夫您好,小犬今年20歲,是個大學生,但他卻不學好,整天在外闖禍,就算念書及做事,也只維持幾分鐘熱度,且常一轉身就忘了剛做什麼事,不僅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也常和我對衝,父子倆關係不佳。

兩年前,小犬被醫師診斷出有躁鬱症,但醫師開給他的藥卻常棄而不吃,導致病情起起伏伏。不久前,他又不知怎麼地割腕自殺,被同學送到醫院掛急診,最後還得我出面把他接回家。生下這麼一個不成材的孩子,真是家門不幸,請問錢大夫,他到底是什麼回事?有辦法治癒嗎?(一個傷心透頂的父親,台北市)

答:這位辛苦的爸爸你好,你兒子的問題顯然不單純,我初步聽來,有可能是一種名為「成人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的毛病,這是常被忽略的精神官能症。本院不久前的調查發現,約有4%成人有這種毛病,只是輕重不一而已,他們往往有比較高比率的憂鬱或躁鬱症狀,最好及早治療,以免衍生更嚴重的後果。

在治療方面,我建議應從控制他的生活環境著手,避免讓他接觸不必要且與生活、工作無關的事,比如無止盡的上網等。每天最好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再按照筆記上的流程,逐一把事情做好,這樣他才不會把所有事都拖到最後,把自己搞得一團糟。

此外,在和你兒子這種人相處時,一定要多給予包容及體諒,多給他們鼓勵。一旦有了別人的肯定,他們的憂鬱症狀就有機會反轉過來,整個人也會變得不一樣。可能的話,不妨鼓勵他們多出門,免得在家裡待久了,變成不堪一擊的草莓族。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整理;諮詢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

問:錢大夫您好。我是大一學生,在國三升高一那年,有次體能測驗,從早上的仰臥起坐,到最後項目的跑操場3圈,我盡力跑完後覺得快要暈眩,頭部冰涼,直冒冷汗,喘不過氣來,呼吸也困難,手腳發麻,惡心想吐,整個人像快要死掉似的。

去年跟同學去爬山,那種感覺隱約又來了。我就拿起塑膠袋蒙住口鼻吐氣吸氣,才稍微好一點。今年2月我嘗試再跑操場3圈,上述情形又發生了。大一時選修體育,因害怕舊事重演,所以被當掉。

去年做過體檢,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血色素、血球容積比偏高,尿酸偏高,膽固醇248,做過腦波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都正常。我上網看過,似乎是「過度換氣症」,是這樣嗎?我應該看哪一科?做什麼檢查?(朱同學)

答:朱同學你好,從你的敘述聽來,有可能就是你所說的「過度換氣症候群」,但為了審慎起見,我認為你應再就醫接受一些檢查,比如透過呼吸功能檢查確認有無氣喘,或透過運動心電圖來檢視心臟功能強弱。

如果這些檢查都正常,你不妨到精神科就診,看看有無其他身心症狀,確認這些症狀是否因壓力而起,如果確和壓力太大有關,再找出壓力來源,並予阻斷。此時,如果確認你的體質屬容易緊張的敏感型,就要小心是否有恐慌症。

出現急性期的恐慌症時,最好找個地方休息一下。症狀緩解後,再慢慢體會發作前的早期症狀,比如頭涼涼的,或直冒泠汗等,當有天再度出現類似症狀時,立即找個燈光亮的地方坐下來,讓自己放輕鬆。

恐慌症引發的過度換氣症候群,當事人的血中氧氣濃度會飆高,血液偏鹼,導致肌肉僵直,以為自己快要死了。結果愈緊張,愈吸氣,血中氧氣濃度愈高,情況也就愈嚴重。這個時候,拿個塑膠袋套住口鼻,緩緩吸幾口氣,吸入的二氧化碳愈多,氧氣濃度就愈低,症狀就愈緩和。

要是這種症狀每周出現兩次以上,我建議應就醫並規則服用抗憂鬱劑等緩解恐慌症藥物,並養成規律生活及規律運動習慣,避免喝茶及咖啡等容易導致敏感、焦慮的飲料。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一天要吃100顆安眠藥?醫師聽了也覺得不可思議,三軍總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這個量雖不至於致死,但病患很可能做出危險行為,也會嚴重危害肝臟。

葉啟斌說,一般人因失眠困擾,每天吃半顆到一顆使蒂諾斯就夠了,臨床上一天最多不會開超過兩顆,「我看過最多一天吃十幾廿顆,」失眠應了解背後原因,不建議依賴藥物。

葉啟斌說,如果一天要吃到100顆使蒂諾斯,「有點像在吸毒」,病患精神可能出現解離狀態,有短暫欣快、愉悅感,像在做夢,說不定還會做出不自知的莽撞行為。

葉啟斌表示,成癮的病患如果吃不到這個量,可能會有戒斷症狀,甚至引發憂鬱症,而藥物需要肝臟代謝,大量吃會造成肝功能損壞。

生產使蒂諾斯的賽諾菲安萬特藥廠企業傳播處處長詹靜如表示,藥物仿單(使用說明書)指出,10毫克劑量的使蒂諾斯,一天不可超過一顆。

使蒂諾斯原廠專利期已過數年,法國原廠藥,一顆健保價約20元,國內廠生產一顆約10元,屬於第四級管制藥品,民眾需持處方箋才能到藥局購買。

【聯合晚報/林進修】

「媽媽,我的肚子好痛好痛,今天可不可以不要上學?」「我頭痛得快要死掉了,不能上學啦!」學校開學一周了,不少小孩子就向爸爸媽媽說這裡痛、那裡不舒服,並要求在家休息。兒童心智科醫師認為這是懼學症的典型表徵,若家長一時心軟而答應,麻煩就大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翁菁菁表示,每個學期的開學後不久,懼學症的小孩子就明顯增加,他們不想上學的理由無奇不有,無非是想博得爸爸媽媽的同情,不用去上學。她強調,在第一次期中考前,還會有一次懼學症高峰,家長可得小心因應。

翁菁菁說,懼學症其實是小孩子對上學焦慮的延伸,他們不想上學,可能是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害怕老師的嚴厲管教方式、學習成效不佳導致功課表現不佳,也可能是擔心被同學欺負。

為了不想上學,他們通常以身體不舒服為理由,比如肚子痛、頭暈、頭痛等,但真的問到他們到底痛在那裡,或怎麼個痛法時,他們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當爸爸媽媽答應讓他們待在家裡、不用上學時,所有症狀即不藥而癒,整個人又充滿了活力。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邱姵寧表示指出,懼學症的成因只有一項,那就是壓力,而小孩子的壓力來源不外乎家庭、學校及人際關係。翁菁菁觀察發現,和爸爸媽媽黏得比較緊的小孩子,依賴心較重,開學了,突然要和爸爸媽媽分開,常造成他們的不安全感,易出現懼學症。

不過,把所有過錯全推給小孩子,也不見得公平。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認為,孩子出現懼學症,家長多少也要負點責任,一些過度呵護孩子而被稱為「直昇機父母」的家長,成天就像直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頭頂上,為他們打點好所有事情,養成他們的依賴心。這些備受呵護及寵愛的孩子,當然想一直窩在家裡,不想上學。

翁菁菁強調,「直昇機父母」養育出來的小孩子,容易在群體中退縮,逐漸遭到同學的排擠,甚至被欺負,最後即可能視上學為畏途。她說,其實很多小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就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媽媽不要管東管西,也不要給予太多的呵護,否則只會被同學嘲笑是長不大的「小BABY」,讓他們更不想上學。

林宜慧/台北報導

手機滑呀滑,小心讓自己變「難搞」。精神科醫師表示,一滑手機就停不下來的習慣,不論大人小孩,都對情緒、精神甚至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沒耐性、衝動、專注力不足、理性思考能力降低等現象一一浮現。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更提及,最近常收治互相爭吵的年輕情侶或夫妻,吵架理由竟是其中一方認為另一半不了解自己,連同床睡覺都要以手機上網找慰藉,不跟對方溝通,導致兩人關係愈來愈惡化。

葉啟斌表示,3C成癮對孩童精神上的影響最明顯,上網獲得資訊,按幾個鍵就得到,但若因此習慣快速得到滿足,「延宕滿足能力」就會因慣用3C產品而產生問題,轉到真實世界上,做事會沒耐心、衝動且不考慮後果,在教室裡也因為比網路世界單調無聊,上課無法專心。

此外,長時間使用3C產品,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且習慣以圖像的處理方式運作,使人傾向感官思考,相對理性思考降低;葉啟斌指出,最常見孩童因此導致情緒失調、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意願差、人際關係不好等負面影響。

至於3C產品使用多久可能影響情緒?葉啟斌強調,重點是「要控制它而不是被它控制。」他解釋,差異在使用於什麼用途,而不是用多久,如果用在學習、找資料,就較不會造成負面影響,如果用在娛樂,那要看是否具有說停就停的自制力,以及是否因為使用3C產品而影響原本規畫內的事情。
原文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24000565-260113

GTV黃金6點晚間新聞 安眠藥-葉啟斌醫師

2015-05-01

吃BZD類安眠藥恐致癌?
健保「大資料」分析,結論是錯的
這個研究使用健保資料庫來分析時,其實有非常多資料沒被囊括再分析當中,如抽菸、喝酒、其他疾病及藥物等資料危險因子,這些東西比診斷代碼更為重要。
這個研究提醒臨床醫師及民眾要小心用藥,但對於已經在使用藥物或接受醫師處方的民眾,不須恐慌,可以與自己的醫師做討論。

壓力大!國人每年資3億顆安眠藥
有失眠困擾的民眾相當多,但有很多原因會引起失眠,因此了解原因並做矯正是相當重要的。
睡眠困擾大概分幾個部分:
1. 入睡型:這樣的人很難入睡,可能白天就想東想西,睡前就翻來覆去,甚至晚飯就開始擔心晚上會睡不著,因為焦慮而產生整個自律神經失調。
2. 中期型:這樣的人會睡不沉,會作夢,可能受到一些生理狀況,如菸酒、睡前的飲食導致腸胃仍然蠕動等影響,沒有辦法得到完全的休息,這樣的人早上起來還是會很累。
3. 早醒型:這樣的人早上很早就起來,但並不想離開床,想到又要面對一天。

睡多久才夠?
睡眠時間因人而異,每個人體質不同,但一般來說,從新生兒到老人,年紀越大則需要的睡眠時數越少。一般夠不夠就看白天活動的精、氣、神是否足夠。

吃安眠藥應服從醫師指示適時適量
開藥後,常有人睡前開始考慮晚上到底要不要吃,反而導致焦慮,因此建議按照處方適時適量使用。短期使用並不會造成成癮,除非到2週至1個月都持續使用,才需要考慮成癮的問題。但建議民眾仍須找出睡不著背後的原因,如身體病痛、腸胃問題、心理壓力,這些困擾需要好好處哩,加上晚上有好的睡眠,雙管齊下來調整,才不會到白天又要補眠,晚上又睡不著,最後從急性失眠轉變成慢性失眠。所以在急性失眠,醫師若覺得需要使用安眠藥,大可按照醫囑來使用。

安眠藥造成後遺症?
有些安眠藥會造成跌倒的危險,但現在安眠藥已經安全很多,可能擔心的大概是藥物依賴及濫用。
許多病患因為短期壓力,在短期使用安眠藥,生理節律調成正常以後,就不再有失眠的困擾。

你常依賴吃藥入睡嗎,小心可能會增加罹癌風險,台灣安眠藥濫用問題嚴­重,台北醫學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長期吃含有「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腦癌風險暴增98­%,食道癌59%,論文還登上國際期刊,號稱是目前全球安眠藥與癌症風險關連性最完整­的研究。但也有醫生持保留態度,認為只憑數據分析太過武斷!

現代人壓力大常有失眠困擾,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一年用掉近3億顆安眠藥。台北醫學大學最新報告出爐,研究最常使用的安眠藥發現,連續服用2個月以上,罹患腦癌的風險竟比其他沒吃安眠藥的患者高出98%。但安眠藥和罹患腦癌間,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如果沒有經過醫師同意,還是別輕易停藥。

記者王姝婷、花振森/台北報導

原文網址: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73049

現在主流的安眠藥都含有苯二氮平的化學結構,像是最多人使用的安眠藥史蒂諾斯,風險更比傳統藥物煩寧利普眠要高出10%,不過精神科醫師提醒,有在服用安眠鎮靜劑的患者千萬別因此胡亂停藥。

統計數據除了可以讓臨床醫師參考,更要提醒民眾,用藥前最好先尋求專業醫師意見。

原文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430003445-260401

記者潘立勇、蔣育圻/台北報導

從生理到心理了解精神疾病

  回憶起當年專業科別的選擇,葉啟斌主任說,當初他原本要往神經科發展,但因為對患者情緒、互動及思考模式的觀察特別有興趣,在當時指導的總醫師建議下,才決定進入精神科的領域。

  葉啟斌醫師說,現在民眾對於精神科疾病已有基本認知。舉例來說,在從前,「妥瑞氏症」因為會發生不由自主的抽搐,患病的孩子看起來像在做鬼臉,常會被責備在搞怪;或者像「躁鬱症」,患者會讓人覺得脾氣暴躁,其實根本無法控制;「過動症」也常讓孩子蒙上不白之冤,往往被誤會是故意不服管教。在近20年來,民眾才漸漸了解,這些「難相處」的人際問題,很可能是源自遺傳、大腦皮質、內分泌等等異常體質引起的。

別讓診斷造成心理壓力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多少會有情緒波動,葉啟斌醫師說,現在憂鬱、躁鬱症的患者的確不少,但過度診斷也是醫界擔心的問題。葉醫師曾寫過一篇文章:《診斷出來的憂鬱》,就是在討論患者確診後需要的支持與心理準備;若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有些病患原本僅有輕微病症,但獲知診斷結果後,卻因為心理壓力而惡化。所以當醫師在告知病情的時候,一定要多方考量,盡量引導病患能在日常生活中放鬆心情,不要被「生病」的事實壓得喘不過氣。

自我調適三重點,找到正確的舒壓方式

  目前台灣民眾會就診的疾病,以「躁鬱症」居多,除了患者本身會明顯感受到情緒起伏,親友也常被掃到「颱風尾」。葉醫師提醒,現代人壓力大,建議可以由三大方向來自我調適:一是不要期望過高,盡量讓自己有多一點滿足感,少點批判,多點包容;二是多交點朋友,增加與人交流的時間;最後,要會「多管閒事」,也就是多關心別人、試著為別人付出。葉醫師說,希望這整個社會都能少一點冷漠,多一點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讓大眾都能在健全的心理環境中自我調適。

原文網址:http://www.ndmctsgh.edu.tw/news/u_news_v2.asp?id={049A30B0-4B1D-43D8-9453-15BF79E8BAEC}&newsid=325&PageNo=1&skeyword=

==========================

精神醫學部 葉啟斌醫師

學經歷:
。精神醫學部部主任
。台灣心智健康協會理事長
。兒童青少年、一般成人、老人精神專科醫師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專攻領域:
。注意力不足、躁鬱及自主神經失調、失眠、記憶力減退、思覺失調及自閉症等

  那天,小威的媽媽因為受不了教養的壓力,落寞地走入了精神科病房、至今我還忘記不了她那挫折的眼神。

  10歲那年,小威因為不斷地與家人爭吵,狂暴、怪桀的脾氣,讓師長、同學及親友們望之興嘆。在家的時候,爸媽總是擔心說錯了話,甚至連眼神都不敢輕舉妄動,像小偷一樣需要躡手躡腳地,深怕驚醒了家中的小毛球。小毛球常常因為家裡的一點瑣事達不到他的期望,就開始好像刺蝟般對旁人發脾氣,有時候,叫他做功課、叫他幫忙一點點事情,就會大呼小叫、摔門,甚至有時候出言恫嚇。

  因為長期不堪小威的壞脾氣,他被帶到了醫院診治,發現是「嚴重情緒失調」。這是最新的兒童情緒疾患診斷,病因可能是體質因素再加上對環境的挫折忍耐力不良所導致的,是一個現代社會中孩童非常常見的疾患,許多的小朋友本身體質上可能有過動或衝動的性格,或者是比較固執自我中心的行為模式。最新的研究顯示,腦部的情緒中樞在調節的功能上有所異常,所以他們的控制力不佳,以至於衍生人際上的衝突,長期追蹤研究發現未來得到憂鬱症的機會很高。

  小威接受了最新的腦部影像學檢查、安排神經心理測驗,並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之後脾氣改了非常多,老師及親友們驚呼好像判若兩人,媽媽才放心地出院回家與他相處,一家三口過著快樂的日子。

  在大人,有5%的人被診斷成躁鬱症,躁鬱的表現有可能是以易怒,容易被激惹的情緒為主,也有可能以是過度愉悅、瘋狂買東西、話多、易興奮,甚至自誇的意念做為表現。已經知道躁鬱症的人,容易不耐煩、衝動,導致許多危險的行為,譬如莽撞駕車,這些情緒失調的結果,常導致嚴重不良後果。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躁鬱症的病患,腦部的血清素或血液中的發炎因子可能有異常現象,必須使用情緒穩定劑加以治療,來減少可能的危險,譬如說自殺、及衝動行為。日常生活保健也很重要,生活作息必須規律,養成運動的習慣;減少壓力,並認識自己的情緒、自我察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能夠多與人分享,避免情緒的累積;食物方面,應減少菸酒的使用;有狀況的時候,隨時就醫。

精神醫學部葉啟斌主任

龔姓男子闖入校園隨機殺害女童,事後自稱因有幻聽,想逃避才去殺人。精神科醫師表示,幻聽或思覺失調患者攻擊或殺人的機率與一般人差異不大,多數患者都活在自己世界裡,不太容易意識到自己是幻聽,不太可能因幻聽起殺機,龔嫌狀況仍須專業精神鑑定。

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則指出,幻聽患者通常習慣自言自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很少人會承認自己是幻聽,通常都會反駁或深信幻聽是現實,不太可能因幻聽起殺機,就算起殺機通常也會針對特定對象,需進一步鑑定。

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壓力大時,可能出現幻覺,嚴重程度都不同,嚴重者會完全活在自己世界裡,分不清幻覺與現實,輕微者可能時而清醒、時而混亂。

葉啟斌說,幻聽或思覺失調症患者攻擊或殺人的機率與一般人相較並無太大差異,不需過度驚慌,但過去確實曾有個案因幻聽太痛苦,有自殘或傷害他人念頭,或是幻聽教唆患者去殺人,這都需要醫療介入協助。

研究發現,特定基因缺陷造成的自閉症,可藉由補充鋅離子改善,中研院與韓國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實驗,發現抗生素氯碘奎醇可促進鋅離子傳導,改善社交能力,為解開部分自閉症之謎找到新方向。

中研院分生所研究員薛一蘋與韓國科技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所長金恩俊共組研究團隊,基於先前研究成果,進一步發現鋅離子與兩種蛋白交互作用,對改善自閉症行為有重要影響,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 。

薛一蘋說,美國以自閉症兒童頭髮進行分析,發現將近三成患童鋅離子明顯缺乏,原因不明,可能是鋅攝取不足、代謝異常等。

研究團隊在兩種基因突變的小鼠身上,發現神經細胞活性變差,降低鋅離子吸收能力,進而造成社交障礙,而抗生素氯碘奎醇(CQ)可改善上述兩種基因缺陷的自閉症小鼠社交行為。這項成果為鋅缺乏與自閉症的關係,提供可能的學理依據。但薛一蘋強調,自閉症成因很多,氯碘奎醇只對部分類別的自閉症小鼠有效。

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丘彥南表示,目前針對自閉症核心症狀,以行為治療為主。丘彥南提醒,自閉症的許多研究都是科學探索的過程,有待反覆驗證。

三軍總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不是每位自閉症患者都適合補充鋅離子,自閉症有多重病因,建議觀察小孩眼神和語言能力發展,以期及早發現並找專家協助。

三總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保命之後,殘酷的人性考驗才正要開始」,男生行為透露出他生內心的碎弱及無助,渴望女友不要離他而去,但人生是現實的,沒人能做出一輩子的保證。

此外,不少青少年住院後出現「倖存者罪惡感」,自己只是輕傷,但同伴住進加護病房,因自責而情緒激動、失眠、焦慮, 直喊 「我同學在哪、傷勢重不重」。

葉啟斌預估,再過一兩周之後,八仙粉爆傷者將陸續出現心理上的需求,除了「倖存者罪惡感」之外,外觀上的改變產生的自卑,以及家屬的「心理浩劫」,都需要漫長的心理諮商。

葉啟斌指出,在治療早期,醫師及家屬應該適時地告知病患出院後會遇到那些問題,讓病人瞭解到未來的人生絕非只是多了一些皺摺難看的傷疤,肢體活動受限,加上心理創傷,都須要漫長的復健之路。

林口長庚兒童身心科主治醫師吳佑佑表示,每個傷者的家長現階段都自責沒能照顧好孩子,不停說著「如果當初不讓孩子去,不就沒事」,內心充滿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可能引發憂鬱情況。

吳佑佑指出,921大地震後,衛福部長期關心災區幼兒心理健康,持續追蹤六年之久,這次應該比照啟動心理復健機制成立平台,透過各縣市衛生局及醫療院所,在未來幾年持續關心傷者及家屬。

近期許多醫護為照顧塵爆傷患、工作量劇增,衛福部昨天表示,已要求收治病患的49間醫院,成立醫療人員諮詢專線,在未來2個月內提供24小時諮詢服務,若醫護出現身心不適情況,要立即介入,調整休息或排班。

衛福部最新統計,目前因塵爆受傷的患者累計3人死亡,尚有424人住院,其中加護病房281人、225人病危、使用葉克膜2人。這些患者分散在全國13縣市、49間醫院。

醫事司長王宗曦說,經統計49家醫院共有507名精神科專科醫師、364名心理諮商師,這些專家除了可輔導患者、家屬,更要適時對自己院內醫護提供協助。

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醫護最大的壓力來源是輪班、工作量大,以及主管、外界過度關心,「一直想幫忙,本身就是個壓力源」。

心口司副司長張雍敏提醒,若醫護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暈眩、害怕、焦慮、失眠、無助等生理心理反應,就需尋求專業幫忙。

在醫材與藥品方面,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統計受傷患者需要的敷料總量為192萬平方公分,食藥署掌握的敷料包含大體皮膚70萬平方公分、人工真皮25萬平方公分、人工敷料165萬平方公分,近一個月使用無虞。美國尚可提供90萬平方公分大體皮膚,下個月若需要會再進口。

此外,大陸紅十字組織捐贈的1264盒、價值逾百萬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500萬元)的親水性抗菌敷料昨已運抵台灣,紅十字會表示,依衛福部食藥署提供需求清單,第一時間分送榮總、三總、馬偕、新光、國泰、慈濟、振興、恩主公、中國醫藥及成大附設醫院共13所北、中、南大型醫療院所救治傷患使用。(中國時報)

【陳威廷╱台北報導】一名六歲男童是備受呵護的獨生子,可狂玩父母手機與平板,但上小學沒手機玩、上課無法自由走動,他哭鬧一學期後被帶去求診,透過親子互動、老師肯定,兩個月後讓他發現學習樂趣,終能好好上課。醫師提醒,孩童每天玩手機別逾半小時,家長應多陪小孩從事有興趣的活動,避免沉溺3C產品。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暖昀聯合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陳以儒昨說,該名男童是獨生子,是全家的焦點,平日玩手機、平板「想滑多久就能滑多久」,但上小學後,班導須照顧全班學生,他頓時覺得不再受寵、排斥上學,又因沒手機玩、課堂行動受限,每天到校以淚洗面、無法上課。

每天最多用半小時
陳以儒協助男童和父母找到共同喜歡的桌上遊戲,並限定男童滑手機時間,再與校方合作,請班導在小事上肯定男童,讓男童感覺受重視,兩個月後男童終能好好上課。
隨科技發展,陳以儒觀察因沉溺3C產品衍生的問題漸增,如影響學童人際互動,更排擠親子互動時間,她建議,父母可與子女共同挑選流行的桌遊,透過遊戲增進關係,並引導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提醒,十歲以下孩童盡量別接觸3C產品,若要使用以每天不逾半小時為原則,家長也要多關心孩子狀況,陪同看書、買書、討論讀書計劃,另了解小孩喜歡的娛樂與運動,避免沉溺3C產品。

反課綱微調高中生林冠華燒炭自殺,三總精神部主任葉啟斌表示,據傳林冠華過去有服用安眠藥的可能,日本方面有相關研究,年輕人服用安眠藥後,若未馬上睡覺,會有「去意志力」的副作用,可能因而喪失正常判斷力,做出理性狀況下不會做的事。

葉啟斌指出,需服用安眠藥問題的人,多有睡眠障礙及憂鬱的問題,睡眠一旦不好,白天易煩、與人生氣衝突,加上憂鬱作祟,一遇有導火線,便容易做出衝動的決定。

葉啟斌指出,若孩子有服用安眠藥,不要讓孩子自己保管安眠藥,家長最好拿在手上保管,另對孩子最近奇怪的舉動應多留意,例如買木炭等。若孩子有憂鬱的問題,不要怕問孩子是否想自殺,反而要很勇敢的去問,這樣才能真正探詢孩子在想什麼,必要時,專家才有機會介入協助。

葉啟斌說,熱血青年的情緒易波動,抗壓性也較為不足,很容易做出衝動的決定,燒炭的自殺成功率高,加上門反鎖,無人能即時入內搶救,若又確定有服用安眠藥,顯示其死意甚堅。

北榮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燒炭一旦沒死成,由於中樞神經多已受損,嚴重時會變成植物人,另也常見智力退化、反應遲鈍、不講話及計算能力變差等後遺症,千萬不要嘗試。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中國時報)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台北報導】「我傳訊息給LINE朋友,上面顯示『已讀』,他卻沒回我。是不是討厭我?」「我的臉書上按『讚』的人變少了,是不是我怎麼了?」社交網站和軟體引發使用者交友焦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蔡尚穎建議,民眾可以告訴自己事實不一定是自己所想的那樣,避免武斷、單一的思考模式,可有效降低社交焦慮。
社交網站與軟體蔚為風潮,臉書儼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不過卻不斷有人因為過度在意他人是否按「讚」,對按「讚」的次數耿耿於懷,上傳自拍圖片也同樣過於擔心他人的評價,因此終日憂心忡忡。
更有不少使用通訊軟體「Line」的民眾,因為看到對方「已讀」卻未回覆,因而產生人際焦慮,更有許多女性朋友因男朋友未回覆自己的訊息,產生猜疑、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
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醫生葉啟斌認為,自制能力較差的人較容易沉溺於社交網站或軟體,忽略學業、工作或人際互動,網路上的「讚」或「已讀」只是片面訊息,想要從中獲得人際肯定,恐怕易與現實生活脫節。
葉啟斌指出,情緒敏感、過度在意他人眼光的人,較容易產生焦慮情形,年輕人的自信心來源應是生活中各層面,在每一次的進步中自我肯定,避免將專注力全盤放在網路世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蔡尚穎建議,有效解決焦慮問題的方法是,當有這樣困擾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每件事都有兩種可能」:一、對方沒回,因為正在生我的氣。二、他正在回我,或是在處理其他的事情。凡事都有兩種以上的可能,避免武斷、單一的思考模式,就可降低不必要的焦慮。
平安身心精神科診所魯思翁醫師則說,會因臉書或「LINE」而產生焦慮的人,本身可能就具有易於焦慮的性格,不能完全歸咎於社交網站或軟體;有「捕風捉影」、「疑東疑西」特質的人,在生活別的層面也會如此,換成電話、MSN等其他媒介,還是容易產生猜疑、不安。

莊敬高職進修部高二休學生、擔任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發言人的20歲林姓男子,因參與夜衝教育部被捕,經法院裁定2萬元交保後,今(30)天驚傳在板橋家中燒炭身亡。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葉啟斌聽聞後,第一時間直呼反課綱學生採取事前完全沒留下線索、成功率又高的燒炭方式結束生命,代表死意堅決。

根據警方調查,林男為莊敬高職進修部2年級高二休學生,擔任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發言人,今天6月已辦離校手續,家人發現他在住家燒炭,未發現死者留有遺書,警方將進一步調查真正死因。

葉啟斌說,燒炭自殺在國內成功率高,選擇沒有人在的空間,事前沒留下線索,再再都看得出林男的死意堅決。

葉啟斌提醒,家中孩子若曾有低落情緒,尤其有自殺風險的小朋友,一旦獨自關在房間內,超過正常該起床、該吃飯的時間,家長就該有警覺,應該馬上破門而入,若有使用治療憂鬱等藥物也該由家長代為保管。

至於外傳林男曾有憂鬱問題、且服用FM2藥物,葉啟斌強調,雖不敢斷言藥物是否造成影響,但FM2屬於超短效安眠藥,有助快速入睡,壞處是易依賴成癮,且如果服用後沒有馬上入睡,可能產生短暫的失憶,以及削弱大腦理性的去意志效果,控制力會下降、衝動,想幹嘛就想幹嘛,因此國內醫學中心已儘量避免少用。

孩子衝動、有攻擊行為、常違反社會規範、不考慮後果,國內研究指出,他們有可能不是故意冒犯,而是腦部功能有缺損,其中一個因素是腦中血清素不足,若未加以治療,有可能延續到成人階段。
 
過去研究認為,血清素與大腦的情緒調節有關,血清素含量不足的人比較容易憂鬱。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研究,發現血清素不僅調節情緒,也與衝動控制有關。
 
葉啟斌指出,青少年男生約有6至16%、女生為2至9%有行為疾患,會出現違規行為、侵犯其他人的身體或財產,同時合併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等,導致學業與人際上的顯著障礙,這些人當中,有一成將來長大後會出現反社會人格。
 
為了找到反社會人格患者的早期預測的因子,葉啟斌指出,3年前就找來有行為不良的青少年進行腦部造影,發現他們的前額葉血流量不足。隨後進一步發展青少年躁鬱量表,篩出情緒失調青少年並進行一年的追蹤,發現這群孩子有喝酒、抽菸、嗑藥或進行其他危險行為的比例,比沒有情緒困擾的孩子來得高。
 
葉啟斌指出,今年也在門診患者中找出14名平均年齡26歲有反社會人格、打人殺人的患者,發現他們小時候幾乎都有過動症狀,他們的腦部的前額葉、紋狀體、中腦的位置的血清素也比一般人少。
 
因此推測,青少年階段的行為問題會持續到成人階段,有部分原因可能來自於腦部功能缺損始終未好好治療。
 
但究竟是血清素分泌不足導致行為偏差、還是行為偏差導致血清素分泌不足,葉啟斌說,目前只有一次性檢查研究,還無法驗證因果,但確定的是,血清素與衝動控制有關,及早發現介入治療,就能預防反社會人格的產生。
 
葉啟斌說,研究中也與青少年會談,發現大多數的躁鬱症狀並沒有在早期被辨認出來,許多父母師長往往因為忙碌,或者以為青少年階段的叛逆是正常現象就加以忽略,未及時將孩子轉介專家諮商或精神科醫師接受治療,孩子也缺乏情緒出口或不知道如何處理問題,因此讓病狀逐漸惡化。
 
葉啟斌說,血清素分泌的多寡除源於先天體質,也與社會環境有關,壓力挫折、處在暴力環境、看到殘酷畫面等,都會減少血清素分泌,因此父母應正視家庭健康,增進親子雙向溝通,理解孩子的處境,共商問題解決方式;學校師長也應包容孩子,孩子犯錯時別優先以高壓處罰方式處理,可先將孩子帶離衝突現場,詢問孩子「你希望我怎麼協助你」,幫助孩子冷靜思考,孩子也因有協商過程而不會覺得丟面子,但必要時,仍須為學生轉介諮商專業或加以安置。
 
●預防孩子違規衝動犯錯,可以這麼做:
 
1.不輕易滿足:不隨便給錢或3C產品,讓孩子學著努力換取成果
 
2.不硬碰硬:遇到衝突時,先將孩子帶離現場,詢問「我可以怎麼協助你」,讓孩子有機會冷靜思考,孩子在事先協商過程中也不會覺得丟面子
 
3.要有信任關係:撥出時間,多接納、聆聽
 
4.要有溝通習慣:撥出時間,多關心與鼓勵孩子
 
5.要有宣洩管道: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發洩的管道,如規律運動
 
6.要了解地雷區:如孩子不喜歡被摸頭,除了避免這樣做,也可教孩子對他人表達
 
7.轉介:衝動大鬧一周達三次,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人都有相同反應,應考慮轉介諮商或就醫
 
8.安置:處在高危險環境中的孩子,須關注是否讓他就讀住宿式特殊學校,或採兼具住宿及社區教育處遇的中途之家模式
 
資料來源/葉啟斌醫師(聯合影音)

有反社會人格的特徵的人,是因為「腦子」少了一樣東西。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今(9)天說,在過去許多社會案件中,反社會人格是大家關注的,但很少人知道,在反社會人格出現前,這類型的人在青少年時期就有「行為疾患」(又稱品行疾患),平常就有高頻率的破壞、衝動、搶奪他人財物等行為出現,經研究發現,這是和腦中血清素分泌不足有關。

「行為疾患」是指經常出現如攻擊、偷竊、野蠻的破壞、放火、說謊、逃學、逃家等違反社會期望與規則的行為。一般兒童和青少年也偶爾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反社會行為,但頻率不會高到成為旁人的負擔。

為了找到行為疾患的早期預測因子,葉啟斌說,3年前找來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進行腦部造影,發現其腦部前額葉血流量皆不足;並且有情緒困擾的他們,通常也有喝酒、抽菸、甚至嗑藥的情形。之後製作了以青少年為主的躁鬱量表發現,青少年的躁鬱症狀,是可以預測未來的危險行為,例如抽菸、喝酒、甚至是自傷或自殺等衝動行為。

此外,葉啟斌還在門診中找來14位、平均年齡26歲的年輕行為疾患,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過動症狀,長大發展出來的行為問題,像是性格衝動無法控制,也比一般人多;而進一步研究指出,他們的血清素也比一般正常控制組要少,由此可知,這些有行為問題的年輕成人,確實有腦部功能的問題。

過去研究認為,血清素與大腦的情緒調節有關,許多研究也提到,憂鬱症患者腦部的血清素與正常人有所不同。葉啟斌說,血清素低主要是和體質有關,具有行為疾患的孩子,在學校常被視為問題人物,其實是可以透過藥物、生活習慣的改變、輔導治療的,如果社會因為他們不良行為的表現而放棄他們,是很令人心痛的事。

雖然血清素低和體質有關,但要提高血清素是有辦法的。葉啟斌說,生活作息正常,並遵守「333運動法則」可讓血清素增加。不過如果行為疾患症狀已相當嚴重,就要趕快尋求專業治療。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三立新聞)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牙周病盛行率超過8成。三總最新研究還發現,罹患牙周病十年,得失智症的風險較無牙周病的人高1.5倍;醫師推測,是牙齦發炎導致神經退化,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神經流行病學"。
很多人都有牙周病的困擾,牙齦不時流血,口中不時散發臭味,過去還以為只是危及口腔健康,現在三總領先全球,研究發現,罹患牙周病十年,得失智症的風險也增高1.5倍。
這是三總從2000年健保資料庫,選出2207人當年被診斷出罹患牙周病的患者,追蹤10年後發現有25人得到失智症,研究排除肥胖高血壓等影響因子,證實牙周病和失智症的關係。
牙醫也強調35歲以上是牙周病發病的高危險群,如果刷牙出血,就代表牙周發炎了,必須趕快就醫檢查。
2016/11/09 13:41 楊依嘉 張政捷 報導 / 台北市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情緒失調症狀如:憂鬱、焦慮等,都和腦中血清素分泌不足有關,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9日指出,研究者目前正在了解「躁鬱症」病患的血清素是否也較一般人少。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受訪時說,躁鬱症是週期性發作疾病,過去研究多認為和細胞膜運作不穩定有關,今若要探討和血清素的關聯,算是較新的研究。
三總精神科醫師毛衛中受訪時表示,過去已有相當多研究指出「血清素和大腦的情緒調節」有關,包括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不過情緒失調可能和血清素分泌不足有關,也可能和血清素的「載具」不足、無法負責幫血清素調節情緒有關。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9日則說,若孩子長期表現出衝動性格、嚴重煩躁(如:暴怒時摔東西)、容易有悲傷情緒等症狀,且以上情緒1週超過3次,就要注意可能為嚴重情緒失調,需及時治療。
葉啟斌說,針對三總過去對高中生所做的調查發現,我國3~5%高中生患有嚴重情緒失調,當中發現有人合併有過動症、躁鬱症問題,而研究平均年齡26歲的14位行為疾患患者,幾乎小時候都有嚴重情緒失調症狀,腦部的前額葉、紋狀體、中腦位置的血清素也比一般人少,因而認為血清素不僅負責調節情緒,或許也與衝動控制有關。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舉例「反社會人格」代表人物,如:犯下白曉燕命案的罪犯陳進興,犯下綁架、殺人、人質挾持及多起性侵案件。葉啟斌指出,嚴重情緒失調者若未及時介入治療,約25%會惡化成「行為疾患」(如:自殘、衍生幫派),而隨著年齡增長,有10%的人恐演變成會傷害他人的「反社會人格」。

耶誕夜本周來臨,跨年夜也快報到,不少單身人對這樣的特殊節日感到落寞,甚至會焦慮,三軍總醫院精神部主任葉啟斌說,此為典型的「節日症候群」,和中國古語「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樣的道理,這是古今中外都有的問題,提供以下建議,可讓形單影隻者不自憐,1個人的節日仍可過得開心:
◎對曾有伴侶的人:放開自己,在這天就放心回憶她/他吧。許多人和另一半分手後,為了要重新開始,會強迫自己不再想著對方,尤其在耶誕夜等眾人成雙成對的特殊節日,更會想盡方法不要回憶,但很多時候如此的壓抑反而對未來不利,還不如放開束縛,在這樣的日子去回想對方的好,及兩人曾經有過的美好,也許更能釐清自己在那段關係學到哪些經驗、教訓,也才能更有效調整自己再出發。
◎對從無伴侶的人:有伴也會有牽絆,沒伴有沒伴的好。其實自己一人的孤單狀態不一定糟糕,讓人過不去的是寂寞,但孤單不一定會感到寂寞,要做到孤單卻不寂寞,可反過來想,有人陪,有時反而是負擔、是羈絆,而自己也只是現在沒人在身邊,穩當保持這樣的想法,即使目擊別人出雙入對,也不會老是覺得傷心、自憐。
◎對所有身邊沒伴的人:這是思考人生方向的好機會,不要放過。身邊有伴,很多的計畫都要配合另一半,沒有伴,反而可以沉澱,仔細思索自己在明年、甚至未來能去做哪些事,對自我成長也許更有幫助。
葉啟斌也說,人是群體動物,有時難免會想跟人群一起,所以在耶誕夜等特殊節日,當然還是可和三五好友聚會,給自己找點歸屬感,卻不必一直去想著單身這件事,如此恐深化自憐,反而不利未來發展。(邱俊吉/台北報導)

日劇「月薪嬌妻」劇中男主角津崎平匡,雖然已經35歲卻從未交過女友,是個以「專業單身男」自豪的不婚主義者,而女主角森山美栗則是頂著心理學碩士光環,求職卻處處碰壁。

找不到一份正職工作,美栗畢業以來就一直以派遣員工身分做著臨時工作維持收入,後來在家人介紹下到男主角平匡家中擔任家政婦,兩人隨後更進一步演變成「契約婚姻」,名義上是夫妻,實際上卻是雇主與員工的關係,由美栗整理家務、準備三餐,平匡則是提供薪資和住所。

走出日劇,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抱持不婚主義的人也愈來愈多。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整體而言,民眾不婚原因分3種層面,一種是害怕婚姻帶來經濟、家庭責任,或是看到身邊婚姻不美滿、離婚的局面而恐婚,還有一種是受事業影響,擔心結婚無法專注事業或因太投入工作而錯過結婚時機;若深入探究不婚者的心理層面,男性與女性不婚原因很不一樣。

葉啟斌說,不少單身男性因為不想被婚姻束縛,把追求異性當做一種樂趣,卻不願意承擔責任,尤其是35歲以上、功成名就的男性,常認為女性只是為了錢接近他,對於婚姻更加反感,但同時又因滿腹雄才大略無人欣賞,脾氣容易變得暴躁、憂鬱,常因小事就生氣,而前來就診。

曾有一名約40歲的科技業男性就診時向他坦言「要結婚要幹嘛」,認為自己一人打拚多年,為何要讓女性享有成果,生活上還要處處被管、受約束;甚至有人認為金錢無所不能,只要有錢就能追到女友、娶到老婆,反而失去婚姻價值。

葉啟斌說,婚姻最美的地方就在於,兩人從年輕時的熱戀、性愛,到後來即便慢慢淡化,還是有種力量支持兩人繼續走下去,就像是人生的一堂課,要經歷、學習過才能體會,建議有婚姻困擾的男性應試著信任對方。

至於女性方面,葉啟斌指出,門診中很多40歲以上的單身女性,在外人眼裡,職場上是個女強人的她們,不用婚姻好像也可以過得很好,但實際上這些女性內心都渴望有人陪伴、分享生活中開心與難過的事,容易晚上睡不好、深夜時特別孤獨寂寞。

曾有患者吐露,從小長輩就教育她們,只要認真讀書、工作就能嫁個好人家,但直到實際走入社會,認真打拚大半輩子,才發現身邊的人一個個都結婚了,自己卻連談戀愛都不太會,而追求她們的男性多半都有家室,想找個穩定的依靠難上加難。

葉啟斌建議,學校教育應該加入兩性交往及成家觀念,而不是教孩子努力讀書就可以嫁好人家;至於年近40歲仍未嫁的女性,應建立自信,「一個人雖然孤獨,但是可以不寂寞」,不妨多發掘自己的興趣,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單身也能過得很開心。(中央社)

圖片來源/www.epochtimes.com(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對曾有伴侶的人:放開自己,在這天就放心回憶她/他吧。許多人和另一半分手後,為了要重新開始,會強迫自己不再想著對方,尤其在耶誕夜等眾人成雙成對的特殊節日,更會想盡方法不要回憶,但很多時候如此的壓抑反而對未來不利,還不如放開束縛,在這樣的日子去回想對方的好,及兩人曾經有過的美好,也許更能釐清自己在那段關係學到哪些經驗、教訓,也才能更有效調整自己再出發。
◎對從無伴侶的人:有伴也會有牽絆,沒伴有沒伴的好。其實自己一人的孤單狀態不一定糟糕,讓人過不去的是寂寞,但孤單不一定會感到寂寞,要做到孤單卻不寂寞,可反過來想,有人陪,有時反而是負擔、是羈絆,而自己也只是現在沒人在身邊,穩當保持這樣的想法,即使目擊別人出雙入對,也不會老是覺得傷心、自憐。
◎對所有身邊沒伴的人:這是思考人生方向的好機會,不要放過。身邊有伴,很多的計畫都要配合另一半,沒有伴,反而可以沉澱,仔細思索自己在明年、甚至未來能去做哪些事,對自我成長也許更有幫助。
葉啟斌也說,人是群體動物,有時難免會想跟人群一起,所以在耶誕夜等特殊節日,當然還是可和三五好友聚會,給自己找點歸屬感,卻不必一直去想著單身這件事,如此恐深化自憐,反而不利未來發展。(邱俊吉/台北報導)

胖子糾察隊注意

別再笑人胖!醫:羞愧易增心臟病發風險

國外研究發現被嘲笑可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如果可以重來,我希望能夠多陪陪家人。」這是許多優秀的企業高階主管所說過的話,現代人工作忙碌,父母疏於陪伴孩子,將3C產品提供給孩子當作「玩伴」,卻沒教導他們如何適度地使用3C產品和網路,孩子對於網路的沉迷越陷越深,甚至因為成癮而需要接受治療。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醫學部主任葉啟斌指出,在學校做青少年心智健康篩檢與服務時,發覺國高中生上課打嗑睡、晚上不睡覺,產生「無動機症候群」。其背後的原因是,當孩子長期沉浸在網路高度刺激下,我們的腦部會習慣快速被滿足,沒有適度調適好身心,久而久之便會被網路「駕馭」。

  葉啟斌指出,初期使用網路的階段,可能只是產生麻木、疏離反應,只要嘗試多與他人對話、互動,將注意力轉到實際生活中,就能早點脫離網路成癮。網路成癮症越嚴重的人,除了網路之外,已經沒有其他事物可以引起他大腦的注意了,甚至他繼續使用網路,只是避免自己有不舒服的感受,而非覺得使用網路是件有趣的事。視嚴重程度,須小心可能合併重度憂鬱、焦慮、躁鬱等。

  針對較嚴重的網路成癮症患者,因為要分散他原有在網路上的注意力是比較困難的事,葉啟斌建議,可以考量個人的興趣與嗜好,找尋其他代替網路成癮的方式,吸引當事人從事該項活動。不過,當所有事情都引起不了他的興趣時,就代表墮入了無動機症候群,此時便需要專家的治療了。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葉啟斌認為,孩子使用網路的最低限度是,10歲以前的小孩使用網路時,一定要有父母作陪,督導他們的使用方式、時間長短和觀看的內容,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才最佳的預防措施。

  另外,父母的參與也很重要,例如,孩子玩積木時,父母也一起玩感受其中的樂趣,孩子也會比較容易受到歡樂的氛圍影響。許多父母錯誤的方式是,命令孩子去拼圖或看課外讀物,卻不陪他們一起做,這時小孩會覺得被強迫、沒有選擇權,所以無法樂在其中。

  最後,葉啟斌提醒,任何轉移注意力的活動安排,若沒有人可以分享,樂趣就會減少,對孩子來說,也無法取代原來的網路成癮。若有父母的示範和身教,孩子較容易成功重新塑造其她興趣,將注意力從網路轉移。

【健康傳媒 黃于庭/整理報導】(http://healthmedia.nownews.com/contents.aspx?cid=2,23&id=21189)

台視長春養身專訪

輾轉難眠睡不著抓出睡眠障礙元凶

親人相見不相識 失智症年輕化趨勢

心情低落.否認自我 憂鬱症的行為特徵

本站憂鬱症相關訊息
http://www.kimogi.org.tw/article.php?ps=list;9

更多相關訊息: TTV Evergreen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k3zdZ02IsHA2gRllh1QgA

耶魯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妥瑞氏症患者血液中的自體抗體要較常人多,顯示患者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尤其是症狀出現時,往往與鏈球菌感染有關,因此有部分患者在出現不自主的眨眼睛、聳肩、咳嗽等症狀時,常被誤以為是氣管不好、氣喘或眼睛有問題等,或是孩子故意搗亂;三軍總醫院最近就接獲這樣的病例,提醒家長注意。

三總精神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衛生主治專科醫師葉啟斌昨天指出,大約每廿名七至十一歲的孩童中,就有一人有妥瑞氏症狀,男生比女生多。約有半數的妥瑞氏症患者有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四十%的妥瑞氏症病人有強迫症,此病也有遺傳傾向。不過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到了青春期時,症狀會消失;三分之一會殘留部分症狀,另有三分之一會持續到成人。

 最近臨床上接獲的病例為一名七歲男童。雖然他在四歲時,就被診斷為過動症,但未接受藥物治療,可是最近嚴重感冒後,卻出現不斷擠眉弄眼,不停咳嗽的情形。經耳鼻喉科診斷為氣管炎,中醫診斷為氣盛,但是家長對他出現的「調皮行為」感到非常頭疼,且無法控制,因而帶他前往三總小兒科就醫。

 臨床檢查發現,他的血中鏈球菌抗體上升,雖追加抗生素治療,但是行為症狀仍未改善。醫師建議要繼續治療,目前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癒率可達六成,且副作用少,但是家長仍拒絕讓孩子服藥。而孩童的媽媽本身也有妥瑞氏症的其中一種症狀,即不自主眨眼。

 葉醫師指出,除了提醒有妥瑞氏症狀家族史或是體內B型淋巴結免疫缺損的孩童,應盡量避免感染鏈球菌之外,目前適當使用神經科及精神科藥物,加上心理治療、家族治療、遊戲治療等,都有不錯的治療成效。

 此外,美國耶魯大學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則初步發現,若早期發現自體免疫抗體出問題是妥瑞氏症患者的病因時,使用靜脈輸入免疫球蛋白,或利用換血技術除去此種對神經細胞有傷害的抗體後,約有八十%左右的療效,不過此項研究的累積經驗只有二個月的時間,還未正式發表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二十七日電)
孩子不由自主地扮鬼臉、講髒話、過動,可能是罹患了妥瑞氏症,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葉啟斌指出,國外研究顯示,四成的妥瑞氏症與鏈球菌感染有關,現在美國耶魯大學正在試驗「洗血療法」,洗去病人血液中的鏈球菌抗體,結果顯示,受試患者的治癒率達到八成。   
今天在松山慈佑宮捐贈輪椅及三總例行記者會中,葉啟斌向國人介紹了妥瑞症醫療新知,他強調,醫界仍不是很瞭解妥瑞氏症的病因,但現在的研究趨向認為妥瑞氏症可能與紅斑性狼瘡一樣,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而鏈球菌感染是危險因子。
  葉啟斌曾參與這方面的研究,他指出,耶魯大學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妥瑞氏症的病童接受「洗血療法」,用儀器將免疫球蛋白輸入病童體內,藉清除體內的鏈球菌抗體,追蹤迄今兩個月,有八成的受試病童得以擺脫令人困擾的症狀。   
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強迫症、眨眼睛、扮鬼臉、講髒話,這些都可能是妥瑞氏症的症狀,葉啟斌說,根據國外的流行病學統計,七歲到十一歲的小孩有百分之五罹患妥瑞氏症,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會一直持續到成年。   
葉啟斌說,妥瑞氏症本身並不會危害生命,但過半數的患者會出現各種精神困擾,一半以上的兒童患者則因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強迫行為而影響課業學習,目前治療方式主要是投予精神病藥物,來減輕精神疾病的症狀。

妥瑞氏症是一種運動神經疾病,患者會出現不自主眨眼睛、咳嗽或罵髒話等症狀,且可能因為疲勞、壓力、喝咖啡等狀況而惡化。有音樂神童之稱的莫札特,傳說即為妥瑞氏症患者。

目前妥瑞氏症病因不明,但認為基因和環境等因子扮演重要角色;也有研究指出,妥瑞氏症患者體內有自主免疫抗體,這些抗體原應對抗外來物,但卻失去敵我分辨能力,對付自己的神經系統。

三總的研究發現刊登於「神經免疫學」期刊,三總精神部科主任葉啟斌指出,研究用血液和神經細胞結合,透過用蛋白質分析和序列分析技術,發現抗體與神經膜蛋白HCN4結合。

研究人員再取得妥瑞氏症、過動症和一般孩子,共三組血清,打到實驗鼠身上,實驗鼠出現甩頭、抖腳、抖手等症狀,透過錄影紀錄實驗鼠發作次數,打入妥瑞氏症血清的實驗鼠,病症比其他兩組嚴重。葉啟斌認為,在妥瑞氏症患者發病過程中,HCN4抗體扮演重要角色。

妥瑞氏症患者中,輕症不需用藥,但避免重症發作時傷害自己,造成危險,必須用藥。

葉啟斌說,若研究更進一步證實,患者發病的確與HCN4抗體有關,未來可望研發新藥,提供新的藥物選擇。

北投殺子命案發生後,輿論對張氏夫妻的撻伐有如排山倒海;但專家指出,其實視孩子為父母的財產甚至附屬品,在東方文化中並非特例,要想阻止類似的悲劇重演,整個社會都有責任。

狠父突然失業 獨自承受問題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根據他的臨床經驗,不少背負家計的中年男性,都是受到惡質雇主剝削,在退休前夕突然失業,一方面在經濟上蒙受巨大的壓力;另方面又因台灣社會對求助精神科醫師,乃至於諮詢心理師,仍存在汙名化的標籤效應,導致個案只能獨自承受所有問題,曾幾何時,自己已成為家中不定時炸彈卻不自知。

北投張姓男子的情況就很典型,他殺子固然千不該萬不該,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又何嘗不是這個社會最需要協助的「弱勢者」!然而正因頂著曾是電腦程式設計師的光環,反而成為他對外求助的絆腳石。殊不知高知識份子、高社經地位與心理健康與否,從來都無法劃上等號。

透過電話、Line 多關心親人

葉啟斌說,雖然外界對張男妻子離家的原因多所揣測,但他認為,如果事發前張某的情緒確實已瀕臨崩潰,另一半選擇「離開」,或許不失為方法之一,問題出在還有3個孩子的安危要考量。因此,若張妻除了暫時抽離,還能同步聯繫對老公有影響力的親人予以安撫、勸說,並不時透過電話、LINE等通訊工具確保孩子的安全,或許全案最後的發展會不一樣。

至於孩子對父母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東、西文化確實有很大的不同。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的葉啟斌舉例,他在國外即使為未成年的小病人看診,家長就算陪同進入診間,也只會遠遠地坐在角落,靜靜地聽著醫師與孩子之間的對談;但在台灣他為孩子看診,多數媽媽總會以孩子的「發言人」自居,「每每總要我開口制止說:『不好意思,我想聽孩子自己開口說出心中的想法…』媽媽才會不情願地閉上嘴巴。」

孩子是獨立個體 父母無權剝奪生命

葉啟斌無奈地表示,文化的改變絕非一朝一夕,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國內發生殺子命案或攜子自殺事件後,即使專家學者都會再三呼籲:「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是父母亦無權剝奪他們的生命!」但沒過多久,類似事件又會重演的緣故。

話雖如此,只要是對的事,即使明知過程是滴水穿石,也要持續去做。此外,葉啟斌強調,社會也應教導孩子基本的警覺性與自保能力,例如若發現父母出現異常的言行,例如說:「我想帶你一起走」、「你願不願意永遠跟我在一起」;或突然購買利刃、繩子、酗酒、寫遺書…等,除應適時對父母表示關心與支持,更應立即向外求救,說不定就有機會拯求自己與父母的生命。

http://www.storm.mg/article/222440

老師直接詢問 單親小孩不覺奇怪

「來自單親家庭的小朋友請舉手!」正因單親家庭愈來愈普遍,小一開學的課堂上,已不乏年輕老師會這樣神態自若地公開調查孩子的家庭背景。神奇的是,多數小朋友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小草莓就笑著說:「我爸爸媽媽就離婚了啊!但假日爸爸還是會來接我出去玩,買我喜歡的東西送給我。」

單親家庭普查 成長比率高達48.3%

雖然幾乎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身邊單親家庭的快速增加,卻不知道究竟增加了多少?根據主計總處2013年所作的人口及住宅普查分析,國內單親家庭戶數約55萬5086戶,較前次10年前普查結果37萬4086萬戶,足足增加了18萬1000戶,成長比率高達48.3%。
值得重視的是,10多年前,國內單親家庭形成原因仍以父或母一方死亡、失蹤、入監服刑、離家出走居多,占51.7%;時至近年,因未婚或離婚所致,即某種程度下,是由家長自主選擇所衍生的單親家庭比率,已高占單親家庭總戶數的59.6%。

女性當家單親家庭 增加到73.8%

然而不變的是,從過去到現在,國內單親家庭多數都是由女性當家!10年前調查,單親家庭中家長為女性的比率為70.4%;到了2013年再分析,單親家庭中女性當家的比率,更增加到73.8%。也就是說,無論刮風、下雨、颱風、地震…,國內絕大多數單親家庭,都是由媽媽帶著未成年子女一起守著家。

專家:「單親」都未必等於「不幸福」

專長兒童青少年科的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無論造成單親家庭的原因是什麼,「單親」都未必等於「不幸福」!國外更有研究指出,比起父母每天總在爭吵,甚至演出全武行的家庭,雖在單親、但家人相處氣氛和樂、溫馨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但一樣能夠快樂長大,人格發展往往也更健全。

不過,葉啟斌提醒,臨床上他也觀察到一個相當嚴重的現象,那就是國內部分調查統計上呈現的單親家庭,礙於父或母可能需要到外縣市工作養家,以致於實際在負擔下一代教養責任的,其實是年邁的爺爺奶奶、阿公阿嬤。這些原本早該退休頤養天年的老人家,受限於體力,以及與兒孫間難以跨越的代溝…,在教養上更常是有心無力,不少人還因此憂心地長期失眠,甚至罹患憂鬱症。

話說回來,無論客觀條件再糟,只要負責照顧孩子的大人能夠竭盡所能地付出關懷與愛,孩子多多少少都能感受得到,到頭來單親不單親,也不算是什麼大問題。

父母離異 易在孩子前攻訐對方

關鍵出在東方人在傳統文化上,多無法以理性態度面對離婚這件事,有些人在勞燕分飛之後,還是會長年不避諱地在孩子面前攻訐對方的不是;殊不知大人此舉可能是發洩了自己的怨氣,卻可能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了應有的模仿典範,長大後甚至會因此對伴侶與家庭的價值,產生嚴重的質疑。

葉啟斌建議,因離婚導致單親的家長應該認清,離婚是大人的選擇,但無法改變男方是孩子的爸爸、女方是孩子的媽媽的事實。且相關研究顯示,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都會需要一個代表開創未來的「領航員」,陪著他們一起探索自己將來適合做什麼工作?如何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父母不應只因一己愛恨,就剝奪孩子選擇經驗傳承及成長諮商對象的權利。

資料來源:http://www.storm.mg/article/238445


圖片來源:https://read01.com/4Kzy4R.html 如有侵權請告知處理
影片來源:新聞挖挖哇: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20170425

強化管理 醫用「笑氣」10月起納追蹤系統

台鐵太魯閣號出軌造成50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面對這種重大意外,受傷乘客、罹難者家屬及救災人員,內心一定都遭受極大創傷,甚至因此連夜噩夢、難以入眠,要小心可能已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任何人歷經生死交關,都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腦中會不斷回想事故當下的衝擊,導致自己陷在負面情緒中,容易驚嚇、情緒低落、無法放鬆,也不想談論任何類似事件或不看相關報導,且患者往往有高比例合併憂鬱症。

面對太魯閣號事故,現場人員該如何消化悲傷情緒?沒在現場的人若一直看相關報導,會不會也發生相同問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有哪些症狀、該如何處理?《蘋果新聞網》今(4/9)17:00邀請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直播,與民眾分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預防和治療。

原文取自:蘋果新聞網/節目中心、許維寧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409/ORE5RLIDUBG3LBPEE4L4YQETQQ/)

台鐵太魯閣號出軌造成50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面對這種重大意外,受傷乘客、罹難者家屬及救災人員,內心一定都遭受極大創傷,甚至因此連夜噩夢、難以入眠,要小心可能已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任何人歷經生死交關,都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腦中會不斷回想事故當下的衝擊,導致自己陷在負面情緒中,容易驚嚇、情緒低落、無法放鬆,也不想談論任何類似事件或不看相關報導,且患者往往有高比例合併憂鬱症。

面對太魯閣號事故,現場人員該如何消化悲傷情緒?沒在現場的人若一直看相關報導,會不會也發生相同問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有哪些症狀、該如何處理?《蘋果新聞網》今(4/9)17:00邀請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直播,與民眾分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預防和治療。

原文取自:蘋果新聞網/節目中心、許維寧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409/ORE5RLIDUBG3LBPEE4L4YQETQQ/)


下一則:精神科醫師的心理醫師:四十的人生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