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並不存在? 三軍總醫院葉啓斌醫師談ADHD (2016-05-23)
ADHD並不存在? 三軍總醫院葉啓斌醫師談ADHD

提問:根據文章指出,ADHD並不存在,請問醫師您有何看法?
回答:
許多身心疾病都曾經被討論到底是否存在,同時也因為精神疾病汙名化的關係,目前將精神分裂症改為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改為雙極症等,也曾經有專家質疑躁鬱症、憂鬱症存在否?足見精神疾患上未被大眾、甚至是醫師所廣為接受,甚至因家長、教師在面臨小孩問題時,同時會暗示是否自己的教養、教育方式難以讓小朋友有所改變的狀況下,這樣的內心掙扎、尷尬以及難以處理的困境時,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在否認疾病之時,家長與ADHD孩子面臨的困境是否就會消失?
做這樣陳述的團體,論述的邏輯是從源頭否認ADHD為一個疾病,當現實ADHD不存在時,當然可以一連串的否認其診斷與治療。讓我們回想一下,大部分發現小孩的問題是老師及家長,當他們發現和同儕比較下,或者和兄弟姐妹等相比,產生了適應上的問題,才會帶小朋友就診,而當懷疑孩子為ADHD時,一開始醫療團隊都會先跟家長溝通,例如調整環境、改善親子關係,與學校老師溝通等方法,在這些做法都被考慮之後,才會考慮後續的治療。
ADHD一直以來都是採用多模式治療,包含行為治療、藥物治療、運動飲食生活作息的改善、家庭支持與學校及社會的協助,藥物僅是治療中之一個部份!倘若不喜歡用藥,可以選擇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又或著這種藥用了不舒服,也可以更換另一種藥。藥物治療只是眾多方法的其中一種,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孩子的問題是從哪裡來?該如何幫助他?而不是一味否認ADHD的存在,這些問題就會消失。

提問:文章中舉出一些例子,認為有其他原因造成ADHD,如憂鬱、躁鬱、精神分裂、近視、缺乏睡眠、聽力、感覺處理障礙等。因此只要解決其他的病症ADHD就自然被解決。文中也認為常有病患應該是患有其他疾病,但是被誤診為ADHD,如妥瑞式症和強迫症。作者認為是診斷不嚴謹所導致,對於此說法,醫師您有何看法?
回答:
這位作者的論點,只是呼應了ADHD是一個多重病徵、多元的疾病,也應證了為什麼ADHD的專科醫師在下診斷前,會需要做仔細的鑑別診斷,排除其他的病症或原因。這也證實了ADHD是一個需要有專業能力的醫師來做鑑別,在台灣,擁有兒青執照的醫師僅有200多名,需要受過相當的訓練才能養成。
專業的醫療團隊會參考不同來源的資訊,而孩子會被帶來診間,可能是在所處環境中,老師或家長發現他跟其他小孩不一樣。也因此,醫療團隊需要參考老師、家長的觀察。再來,在診間的互動、觀察,也能察覺出孩子是否有其他病徵的可能性,再視情況給予不同的檢查。又或是,孩子跟過去相比,是否有任何的不同?舉例來說,最近是否有搬家、老師異動、換學校、父母親關係變化、家裡環境因素有無改變等…。不僅如此,跨團隊診療的將事情況需要,參考小兒神經科醫師、復健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師、等給予專業評估。因此整個的評估過程是非常複雜的,需經過繁瑣程序,釐清相關問題的。

提問:根據文章指出,醫生開立的處方藥,包括利他能,在英國光從2003到2008,給孩子的用量變兩倍,成人為四倍、確診比例也變多 (尤其是歐美)。請問醫師,用藥量、確診比例為什麼會倍增,有什麼相應的解釋嗎?台灣也有這樣的狀況嗎?
回答:
用藥與確診比例的成長意味著什麼?是因為了解ADHD的人變多了,所以求助的人當然就增加了?還是像這篇文章中所指,醫師會亂開藥或誤診?我們需要探究背後因素,不要亂下定論。用藥治療好比需求理論,需考量供需面,就像癌症發生率逐年增加,用藥比例同樣也持續上升。
事實上,在台灣臨床上,用藥比例的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跟西方國家相比差距甚遠,而我們真正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了解病人在治療後狀況有沒有改善,藥物治療對病人的益處是甚麼。

提問:文內提出,若長期依賴興奮劑,會產生抗藥性,也就是說,患者會需要越來越高的劑量。且這些藥,會傷害記憶跟專注力,甚至壽命減少和自殺。請問醫師,長期服用治療ADHD的藥物,會產生抗藥性嗎?若長期服用是否會造成上述影響?
回答:
基本上,ADHD患者服藥是不需依年齡增加劑量的,或許有少數患者服藥後,療效不顯著,這可能是有其他的因素沒有解決而導致,並非產生抗藥性,例如患者所處環境一直沒有改變、父母及師長的管教方式無法突破等,這些問題都可能造成療效不佳。依過去經驗來看,許多孩童在黃金治療時期未服藥治療,會造成將來治療的難度提高;另外,若一下吃藥、一下停藥,也容易導致藥效變差,因身體需一直適應初期服藥的不適感。

提問:文章指出,有些治療ADHD的藥物,不但對病症沒有幫助,反而還會引起許多副作用及危險,甚至讓症狀更嚴重。請問醫師,針對此說法,看法為何?
回答:
我了解父母讓孩子用藥掙扎的心理,治療ADHD的藥物的確會有一些副作用,但可以透過劑量調整與生活習慣的改變來控制的。至於之前有人質疑用藥是餵毒,因為成分與安非他命類似?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治療ADHD的藥物與安非他命完全不同,雖然兩者都能增加多巴胺的傳輸,提升專注力,但不同的是,安非他命會透過擴散作用,回到節前神經元,破壞儲存多巴胺的囊泡小體,產生「神經毒性」,才會造成上癮,ADHD藥物在治療劑量下並不會有這個作用,過去已做過許多大型研究,且藥物在臨床上也已使用50-60年了。

在訪談的最後,葉啟斌醫師有些話想對家長們說: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你最了解你的孩子,你應該在完整了解所有的資訊後,為孩子做最好的判斷,不應受網路上流傳的文章與回應而影響,特別是那些未經證實的言論,因為網友不會為了你的孩子而負責。就像我一直強調的,藥物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方式,它只是眾多治療方式中的一種,一開始會先使用非藥物治療,設定治療目標及期限,家長與孩子也能利用這期間去了解藥物治療的資訊,假設期限內未達標,屆時再考慮用藥治療。但是,根據臨床經驗,許多家長都是等到孩子長大了、症狀更嚴重時,才帶著孩子主動來診間要求藥物治療,而這時通常情況已經非常棘手。
在現今社會當中,出現了一種現象,當孩子發生狀況時,大人們只會互相苛責、推卸責任,其實整個社會及教育系統都應負起責任,唯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創造一個互助的環境,選擇幫助他人,而不是一味的批判,社會及學校也應該給予ADHD的孩童有較寬容及個別化的處理,讓他們有更寬闊的天空,家長們也才能更坦然的面對,勇敢的處理,你小孩身邊的他愈來愈好,大家的下一代也才能更好。

本篇文章經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葉啟斌醫師同意後發佈


馬上按讚 加入Kimogi粉絲團


上一則:沈春華焦點對談 精神病非絕症! 如何協助病友治療?

下一則:【三重分館】05/28(六)SOS,3C成癮怎麼辦?/葉啟斌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