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保員叔叔是「大野狼」?受害兒童人數爆增誰該負責 (2024-07-29)

北市培諾米達幼兒園教保員涉嫌長期猥褻性侵園內幼童,首批家長前年向北市府及地檢署舉報,當時受害女童約僅6人,但相關單位當時以查無實證為由結案, 且讓毛繼續留任,導致被害幼兒增至20餘人。專家強調,「幼兒時期的傷害可能會橫跨孩子的一生」。針對此案,監委已正式立案徹查,培諾米達事件最早在2022年7月爆出,家長安安(化名)指控該園保育員毛畯珅,涉嫌多次且長期利用午休及家長接送幼兒空檔,以講故事為由,將不特定女童抱坐在大腿上。但「毛老師」嘴上在講故事,手卻沒閒著;他竟趁小朋友都在專心聽故事的空檔,將手伸進所抱女童裙底撫摸其私密處,甚至以手指性侵得逞。

但因毛畯珅不只是員工,更是這家幼兒園園長洪佩筠的兒子,所以他對園內環境乃至於監視器擺放位置瞭若指掌。或許因為這個原因,縱有家長指控他涉嫌猥褻性侵女童,有孩子的證詞、有驗傷單。北市教育局及台北地檢署獲報也先後介人調查,但幼兒園內的監視器內容無論怎麼看,卻都看不出什麼可疑之處,以致毛畯珅第一次可獲不起訴處分。

一味依賴監視器,難免會有漏網之魚
所謂早期鑑定就是針對性侵害案件被害人為未成年或心智障礙者,經檢察官同意,在幼兒對侵害經露印像還十分鮮明的階段,由專業的社工、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組成的團隊,透過遊戲、說故事、畫圖等方式,協助兒童表露事發的經過,並進一步瞭解孩子是否有典型的創傷反應。

惟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此事事關重大,縱使幼兒園監視器內未發現板上釘釘的犯罪事實,但依常理判斷,年僅2、3歲或4、5歲的幼兒應該很難有「誣陷」平日在校照顧他們生活起居教保員叔叔的動機;更何況作出類似指控的幼兒家長並不只一人,可見事出必有因。

兒童性虐待案件通常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直到去年7月,毛畯珅的犯行終於紙包不住火,因為有更多的家長報案、還有更多有力的證詞及驗傷單,毛畯珅才終於遭到羈押。而這一時間點距離首位家長安安的踢爆,已整整相隔了1年,初步盤點受害女童也從初期約6、7增加到逾20人。更別提警方竟然還在毛畯珅的手機裡,查扣了超過600部的兒童不雅影片。

讓人不得不慨嘆,若北市府及台北地檢署初期調查時能夠更多一分企圖心,或者至少應要求毛畯珅暫離原職,靜候司法調查結果,此案就有「停損」的機會,現在被害人人數也不致於有20多人這麼多。

也就是說,整個幼兒園絕對不是只有毛畯珅一名教保員,他從出現犯罪動機、醞釀犯案,到一次又一次對幼兒伸出魔掌,身邊其他的教保員應該是有機會察覺出有哪裡怪怪的,進而作出介入與阻止的動作。但不知是否因為其他教保員都太專心投入自己的工作了,或是畏於毛畯珅「小老闆」的身分,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只能選擇隱忍不發,而最後被視為供品賠上的就是無辜的孩子。

後續心理諮商與精神治療難度都很高
這類案件就和「家內性侵」相仿,在幼兒園擔任保育員的毛畯珅,很有可能原本是孩子們在幼兒園最信任、依賴甚至是崇拜的對象;然而這樣的人,一夕之間卻成為傷害他們最深的人,光是要讓孩子面對這一點,就是一件非常慘忍的事。

正因這類案件的後續心理諮商與精神治療難度都很高,所以一般都必須特別委由有經驗且資深的諮商師及精神科醫師,才能擔此重任。

面對遭到性侵害幼兒的後續治療,一般都是以心理治療為主;若是孩子的年紀實太小,語言與表意能力尚未發展完全,或是個人對於創傷回溯特別敏感者,也可以引用上述早期鑑定使用的遊戲、繪畫方式,幫助他們把內心受到的傷害抒發出來。至於用藥的選項則會放在比較後面,一般會等到部分個案真的出現情緒、精神症狀甚至是精神疾病時,精神科醫師才會考慮用藥。

並非每一個侵犯幼童者都患有戀童症
家長的心急如焚是可以理解的,但此時建議應留一些空間與時間給孩子,不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就去逼孩子鉅細靡遺地全盤托出事情發生的全部經過。此時此刻先讓孩子的生活回覆常軌才是最重要的,同時觀察孩子的變化,然後先跟專業人員討論該怎麼跟孩子談?從何談起?才是比較妥適的做法。

從藝人黃子佼涉嫌購買未成年性影像的「創意私房」,到此次的北市培諾米達幼兒園事件,很多民眾可能都會想,這個社會上有「戀童症」的人真的有那麼多嗎?果真如此,我們的孩子身處的環竟也未免太危險了吧!又戀童症是可以治療的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可能約略辨識出戀童症患者,藉以多一分戒心保護我們的孩子?

三軍總醫院內湖總院副院長葉啟斌強調,「並非所有的非法行為都是病理行為,反之亦然」例如並非每一個侵犯幼童者都患有戀童症;也並非侵犯幼童者就一定是戀童症,民眾逕自將兩者劃上等號,不但對案情本身沒有幫助,有時還會形成一種倒因為果的迷思。

這些跡象可幫助家長辨識「戀童症」傾向者
至於家長若想分辨別出疑似有「戀童症」傾向者,以保護自己的孩子,大約只有幾個跡象可循:個案總是對兒童表現得特別親膩,且其親膩程度已遠遠超出一般正常社交可以接受的範圍與程度;或者個案常輕易對孩子說出誘導言語,例如:「只要妳讓叔叔親一下,叔叔就送妳一個小禮物。」等,身旁若有人尤其是陌生人動輒對自己的孩子作出以上類似言行,為人父母者就應提高警覺。

原文取自:風傳媒/黃天如
https://new7.storm.mg/article/5206594


馬上按讚 加入Kimogi粉絲團


上一則:殺子輕生案6年奪62童命 專家:政府應加強資源介入宣導

下一則:病識感低 常忽略要積極治療